原标题:发力建设区块链、量子等新型研发机构 北京出“新”厚积科技力量
应用在芝麻粒儿般大小芯片上的技术,将助力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的运算速度提至每秒10万笔以上,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最近,位于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的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们正在将这个梦想变成现实。
“十四五”时期,越来越多如微芯院一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将在北京落地并投入使用,为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厚积力量。2月22日,市科委表示,本市将围绕区块链、量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全面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造北京科技创新的“加速器”。
微“心”琢微芯
走进微芯院硬件实验室,一切声音仿佛都被隔绝了,每个人的动作都是小心翼翼的。研究员孟梁昊弓着腰,用镊子将一块厚约2毫米的测试板轻轻地置于探针操作台上。他抬头,远离操作台后才小声介绍:“测试板中间有我们研发的芯片,只有芝麻粒儿大小。在芯片的边缘有一个50微米直径的测试点,我的工作就是找准这个点,然后进行测试。”
50微米,相当于成年人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孟梁昊屏住呼吸,操作50倍显微镜的镜头缓缓降低,右手操作一支高灵敏度探针试探性地靠近芯片测试点。
对接成功了!信号收集器的屏幕上,一道道折线波在畅快地“舞蹈”,宣告这枚芯片成功通过检测。孟梁昊长舒一口气。
这枚芯片使用的技术将助力“长安链”实现双升——运算速度和安全性升高。微芯院硬件研发部门负责人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基于RISC-V开源芯片指令集架构研发的芯片,它具有超高集成度、超低功耗和低成本等特点。它的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在“长安链”研发实验室,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在用自己的“微心”精雕微芯。“只争朝夕!”核心研发员殷舒说,我们正在优化“长安链”的高性能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模块,2021年一定会在性能和隐私保护这些关键技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微芯院院长董进说:“今年,我们要在芯片和区块链自主可控核心技术上继续发力!”
微芯传温馨
其实,微芯已经走出实验室,出现在我们身边,为便利的生活默默护航了。微芯院的科研人员亲切地将他们研发的一款芯片称为温芯。它的研发过程只花费了10个昼夜。
“去年年初,我们研制了第一代测温芯片,用于智能体温计。”科研人员习惯用数据说话,10天以上的续航时间、0.05℃的测温精度,小芯片让智能体温计在防疫过程中发挥了大作用。尤其是在新发地疫情暴发后,这款体温计为疾控部门第一时间阻断疫情传播提供了最可靠的支持。
微芯带来的温馨体现在点滴间。在丰台区的一家超市,进口冷冻食品的货柜旁,贴着醒目的“北京冷链”二维码。顾客掏出手机扫码,食品的来源国、核酸检测证明、消毒证明等信息立刻出现在屏幕上。这背后就有微芯的助力。微芯院介绍,利用“长安链”的底层技术,实现了“一码到底”打通冷链食品源头、流通、仓储、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数据链路。截至本月21日16时,“北京冷链”累计记录进口冷链产品品种34941个,涉及103个国家、国内34个省份,累计流通产品34.2万吨。
聚“新”燃薪火
“用新的运行机制,新的人才引进、绩效评价、成果转化等方式激发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活力。”市科委主任许强说,包括微芯院在内,本市重点支持建设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点点微“新”,宛如薪火,集聚必成燎原势。
如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围绕人工智能的数理基础、机器学习等6大研究方向遴选一批智源学者。预计到2021年年底,该院将集结超过一百位高水平科学家,围绕各个方向,攻坚人工智能前沿技术。
许强说,“十四五”期间,本市将进一步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集聚力量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帮助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立自强与占先领跑,带动一批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打造北京科技创新的“加速器”,为北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