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报告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由北京市地震局编制的2014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本报告所列数据的统计期限自2014年1月1日起,至2014年12月31日止。全文包括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人员、收费及减免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咨询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情况和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报告后附相关的说明和指标统计图表。
本局政府网站http://www.bjdzj.gov.cn上可下载本报告的电子版。如对本报告有任何疑问,请联系北京市地震局办公室(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28号北京市地震局502室;邮编:100080;电话:62614162)。
一、概述
2014年,我局积极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北京市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京政办发〔2014〕28号)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组织领导,加强主动公开工作力度,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认真做好依申请公开受理、办理和答复工作。同时,不断完善信息公开平台,创新信息公开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信息公开工作水平。截至2014年底,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运行正常,政府信息公开咨询、申请以及答复工作顺利开展。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一)公开情况
2014年,我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19条,同比增加55条,信息全文电子化率达100%。新增职能机构类信息1条,更新职能机构类信息5条。根据市政府信息公开办要求,及时公布《北京市地震局2013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在局门户网站公开“北京市地震局2014年部门财政预算”,内容包括收支预算、财政拨款支出预算、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等情况,公开“北京市地震局2014年度三公经费预算”、“北京市地震局2013年度部门决算”。通过北京市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我局建设项目公开招投标信息。
(二)公开形式
在主动公开的信息中,为方便公众了解信息,我局主要采取了网上公开的形式,这种方式简单易行,直观方便,市民可直接通过浏览我局政府网站查阅相应信息。在我局政务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设立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依申请公开、监督投诉等条目,市民可根据自身需要点击浏览。
同时加强局官方微博建设,积极开办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官方微博。我局官方微博自2012年7月开通以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原创为主、转发为辅,通过文字、图片、动画等形式发布我局的工作进展、重大活动、科普知识等信息。截止2014年底,编发信息475条。其中,“工作动态”类信息319条,占总发布量的67%,转发“地震科普”类信息101条,占总发布量的21%,协同发布类(市政府及其他委办局相关微博或地震系统相关单位微博)55条,占总发布量的12%。同时开通了“地震三点通”防震减灾宣传专用官方微博,主要编辑、发布“地震科普”、“减灾百科”和“地震与建筑科普教育馆”类信息,通过私信、回复、评论等方式积极与网友互动,协调、满足网友提出的问题和合理要求。
三、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
(一)申请情况
2014年我局收到政府信息公开3件,与2013年相比增加1件均为当面申请。
(二)答复情况
北京市地震局办公室接待了3位申请人,会同有关处室工作人员进行了认真答复和耐心解释。答复工作得到了申请人的充分肯定。全年未收到任何举报投诉和复议请求。
四、人员和收支情况
(一)工作人员情况
本机关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全职人员1人。
(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收费情况
2014年我局收到3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但未产生依申请信息检索、复印、邮递等成本费用,未进行任何收费。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减免收费情况
我局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未收取费用,不存在减免情况。
(四)与诉讼有关的费用支出
2014年我局未产生相关诉讼,没有相应费用支出。
五、咨询情况
2014年,我局共接受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业务和有关信息咨询282件,主要以咨询国内外已发生地震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行政许可事项为主。其中现场咨询37件,占总数的13.1%,电话咨询114件,占总数的40.4%,网上咨询131件,占总数的46.5%。
六、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
2014年,未产生针对我局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七、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从目前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看,我局主动公开的文件类、政策法规类政府信息数量仍然较少,局网站互动平台建设亟待加强,这主要受我局业务工作专业性较强,行政执法事项相对较少因素影响。今后,我局将加大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数量,加强网站互动平台建设,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对于不能公开的政府信息,对市民做好解释工作。我局还要加强与市信息公开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获取业务上的指导和技术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