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宜园是曾经存在于北京西山余脉香山上的皇家园林,历史可以追溯到辽代,在清乾隆年间建造完成并定名,后在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的浩劫中损毁,1913年成为辅仁大学发祥地,现在是香山公园。香山和静宜园是三山五园中的一山和一园。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三月,香山建成,金世宗赐名大永安寺。在寺旁建有行宫。
金章宗时期,在此处建有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的潭水院。
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始在香山寺附近营造行宫。
雍正十三年(1735年),扩建香山行宫。
乾隆十年(1745年)在香山修建静宜园,建成二十八景。
乾隆十二年(1747年),香山行宫更名为静宜园。
1913年秋季,英敛之在静宜园创办辅仁社,招收教会青年入学,是为辅仁大学之前身。
作为“二十八景之首”的是勤政殿。勤政殿位于今香山公园东大门内,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2002年7月,国家投资一千万人民币复建勤政殿,2003年,勤政殿正式对游人开放。
静宜园于清咸丰十年(1860)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次遭受外国侵略军的焚掠、破坏之后,原有的建筑物除见心斋和昭庙外,都已荡然无存。但它的山石泉水、奇松古树所构成的自然景观,仍然美不胜收。春夏之际,林木蓊郁,群芳怒放,泉流潺潺;秋高气爽之时,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尤为引人入胜。
《御制静宜园记》云:“乾隆乙丑(乾隆十年)秋七月,始廓香山之郛,剃榛莽,剔瓦砾,即旧行宫之基,葺垣筑室。佛殿琳宫,参错相望。而峰头岭腹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自四柱以至数楹,添置若干区。越明年丙寅春三月而园成,非创也,盖因也。……乾隆癸亥,予始往游而乐之。自是之后,或值几暇,辄命驾焉。盖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而左右侍御者之挥雨汗而冒风☆亦可廑也。于是乎就皇祖之行宫,式葺式营,肯堂肯构。朴俭是崇,志则先也,动静有养,体智仁也。名曰静宜,本周子之意,或有合于先天也。”《畿辅通志》卷十三:“静宜园在香山前,自圣祖皇帝临幸御额亲题,乾隆乙丑高宗纯皇帝清跸所临,略加葺治。内垣六门,曰东南门,曰东北门,西曰约白门,西南曰如意门,西北曰中亭子门,北曰进膳门。前为城关二,由城关入,东西各建坊禊,中架石桥。度桥左右朝房各三楹。园内景凡二十八。”《日下旧闻考》载:“宫门内为勤政殿五楹,南北配殿各五楹,殿前为月河。勤政殿后北为致远斋,南向,五楹。斋西为韵琴斋,为听雪轩,东有楼为正直和平。勤政殿后西为横秀馆,东向。其南亭为日夕佳,北为清寄轩、横秀馆。后建坊座,内为丽瞩楼,五楹,后为多云亭。丽瞩楼后南为绿云舫。
丽瞩楼迤南为虚朗斋,斋前石渠为流觞曲水,南为画禅室,后为学古堂,东为郁兰堂,西为伫芳楼,又西宇为物外超然,其外东西南北四面各设宫门。东宫门外石路二,南达香山寺,东建城关,达于带水屏山。带水屏山,门宇三楹南向,西为对瀑,北为怀风楼,其左为琢情之阁,东南为得一书屋,西为山阳一曲精庐。带水屏山之西为璎珞岩,其上厅宇三楹为绿筠深处。璎珞岩东稍南为翠微亭,亭东有亭为青未了。青未了迤西,岩际为驯鹿坡,驯鹿坡迤西有龙王庙,下为双井,其上为蟾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