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静明园,原为康熙二十一年建成的玉泉山行宫——“澄心园”,于康熙三十一年奉旨更名为“静明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大规模地扩建,对原建筑群进行了重新规划与建设,在扩建后仍然沿用了旧名——“静明园”。“静明”二字意在形容玉泉山色,山水林泉风致,以“泉水、宝塔、山洞”称绝。
玉泉是玉泉山的生命和灵魂。玉泉山“泉出石罅 潴而为池 广三丈许 名玉泉池”形成了十分壮美的自然景观。玉泉山地处翁山河香山之间,是西山东麓支脉上的一座小山,山形秀丽,林木蓊郁,两侧峰拱伏南北,状如马鞍,山上多奇石幽洞,随处皆泉,是北京西郊的风景胜地。玉泉山的风景建设,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金代。金章宗完颜璟曾在中都郊外开辟了两处风景游览区,在东北郊建了一座行宫——大宁宫,地点即今北海琼华岛;西北郊建了行宫芙蓉殿,即今香山玉泉山一带。“玉泉垂虹”(清乾隆时改为“玉泉趵突”)此时即作为“燕京八景”之一而闻名。明昌元年(1190)开辟了一条新河道,名叫“金河”,引玉泉山水向东南流入高梁河以补充大宁宫附近水量之不足。玉泉之水与玉泉风光一起受到文人雅士的赞美。如明人王英《玉泉》诗云:“山下泉流似玉虹,清冷不与众泉同。地连琼岛瀛州近,源与蓬莱翠水通。出洞晓光斜映月,入湖春浪细含风。道迢终见归沧海,万物皆资润泽功。”描述了当时玉泉水景的迷人。元灭金后,在中都东北郊另建元大都城。元世祖于至元年间在玉泉山修建了昭化寺。明英宗于正统年间敕建上、下华严寺于山之南坡,寺内及附近有华严洞、七真洞两石洞。华严寺以东250米有金山寺,旁有玉龙洞,泉水自洞内流出,既是龙泉。其上建有望湖亭,明末已圮毁。上、下华严寺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被蒙古瓦剌军烧毁。此外,山麓还有崇真观、观音寺。玉泉池旁山坡上有补陀寺,寺内有吕公洞,相传是吕洞宾往来之地。除去这些佛寺、道观、石洞外,还有看花台、卷幔楼等景点。
清入关后首位皇帝福临在位期间就多次到此校猎和驻跸,并派太监进行管理,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开始修建玉泉山行宫,清康熙二十一年建成后,命名为“澄心园”;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更名静明园,此后就成为皇家独占的园林。至清乾隆时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将玉泉山及河湖全部圈入园墙以内,乾隆十八年(1753)基本建成之后,玉泉山及山麓的河湖地段全部圈入宫墙之内,成为一座以山景为主兼有小型水景的天然山水园。园内经乾隆命名的景点有十六处,即静明园十六景: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圣因综绘、绣壁诗态、溪田课耕、清凉禅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篁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外钟声、碧云深处、翠云嘉荫。乾隆二十四年(1759)全部建成后又增加十六景,即:清音斋、华滋馆、冠峰亭、观音洞、赏遇楼、飞云、试墨泉、分鉴曲、写琴廊、延绿厅、犁云亭、罗浮洞、如如室、层明宇、进珠泉、心远阁。乾隆五十七年(1792),全国又进行了一次大修,此为玉泉山建设的极盛时代。
静明园南北长1350米、东西宽590米,面积约65万平方米,园门六座。正门南宫门五楹,西厢朝房各三楹,左右罩门,其前是三座牌楼形成的宫前广场。东宫门、西宫门的形制与南宫门同。此外,另有小南门、小东门和西北夹墙门。园内共有大小景点三十余处,其中寺、观就占十所之多。许多石穴洞景也都与佛、道的题材有关,山上还建置了四座不同形式的佛塔,足见此园浓厚的宗教色彩。可以设想,乾隆当年建园的规划思想显然在于摹拟中国历史上名山藏古刹的传统而创造一个具体而微的园林化的山水风景名胜区。
玉泉山的主峰高出地面五十余米,如果按山脊的走向与沿山湖泊所构成的地貌环境,则全园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景区:南山景区、东山景区和西山景区。
山坡南面为南山景区,是以玉泉湖为中心的全园建筑精华荟萃之地。南宫门内有两进整齐对称的院落。前进院落正殿七楹,名“廓然大公”;后进院落殿名“涵万象”,这组建筑是园内的宫廷区,北临玉泉湖,和玉泉湖的乐成阁及南宫门在一条南北轴线上。玉泉湖是园中最大的一处湖面,湖中布列三岛。玉泉泉眼在湖西岸,泉北有龙王庙,殿悬“永泽皇畿”匾额。龙王庙之南为竹垆山房,是仿无锡惠山听松庵而建的。西岸山坡上还有开锦斋和赏遇楼两处小景点及吕祖洞、观音洞两处洞景。吕祖洞前建道观真武庙,额书“辰居资佑”,南有双关帝庙,额书“文经武纬”。湖两岸的建筑群背山濒水,与山顶的华藏塔上下掩映,构成一幅动人的风景画。
玉泉山主峰上的一组依山势层迭而建的一组佛寺建筑——香岩寺、普门观和仿镇江金山塔的形制的八角九层琉璃砖塔——玉峰塔,构成了南山景区的重点风景。香岩寺以南山坡上还有很多石洞,如刻有五百罗汉像的罗汉洞、供观音像的华严洞以及伏魔洞、水月洞、资生洞等,华严洞前建成了“云外钟声”一景。玉峰以东是裂帛洞,湖泉自石壁出溢为渠,湖西岸建观音阁,北岸临水有清音斋,东有心远阁,北为含晖堂,自成别具一格的幽邃小园林。湖水流经园东墙闸口注入玉河流往昆明湖。
玉泉山东坡及东麓为东山景区,以宽10米,长22米的影镜湖为中心,沿湖环列建筑,构成一座水景园,北岸楼阁廊榭,高低错落、曲折围合。植物配置以竹为主,故景题“风篁清听”,湖东岸有船坞及水榭延绿厅,此景区即“镜影涵虚”一景,沿湖岸有分鉴曲、写琴廊,向南直达试墨泉。镜影湖北为宝珠湖,泉名宝珠泉,湖西岸有含泛堂、书画舫,游人可自此循山道登至山顶。山顶主要景点是妙高寺,寺后有锥形五塔名“妙高塔”,是园内另一制高点,又后为“该妙斋”。侧峰南面山坡上有愣伽洞、小飞来、极乐洞等景洞。“峡雪琴音”一景是跨涧架岩构筑的两进院落,是观赏山泉景观的好地方,附近山间还点缀着几座小型亭阁。
西山景区即山脊以西的全部区域。山西麓的开阔平坦地段上建置园内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包括道观、佛寺和小园林。道观东岳庙居中,坐东朝西,共有四进院落。第一进山门殿,其前是三座牌楼围合成的庙前广场。第二进正殿仁育宫,第三进后殿玉宸宝殿,第四进后照殿泰钧楼。这是一座规模很可观的道教建筑,据乾隆御制《玉泉山东岳庙碑文》的记载:“东岳为五岳宗,……去京市千里而远。岁时莅事,职在有司。方望之祀,非遇国家大庆及巡狩所至,未尝辄举。”而玉泉山位于京郊,“峰峦窈深,林木清瑟,为玉泉所自出。滋液渗漉,泽润神皋,与泰山之出云雨功用广大正同。……则东岳之祀于兹山也,固宜”。他认为玉泉山下出泉随地涌流,与泰山之“不崇朝而雨天下”具有同样的神圣意义,故尔应建东岳庙以便岁时祭祀,足见此庙的重要性了。东岳庙之南邻为佛寺圣缘寺,规模稍小但也有四进院落,第四进院内建琉璃砖塔。东岳庙北邻之小园林名“清凉禅窟”,正厅坐北朝南,周围亭台楼榭连以曲廊,随宜穿错于假山叠石之间。
东岳庙之右,转东北沿山坡磴道盘行,当年“山苗磵叶,馡馥缘径”,这就是鸟语花香的采芝云径一景。
清凉禅窟之北为含漪湖,湖的北岸临水建含漪斋和游船码头。自此处循山之西麓往北可达崇霭轩。这里环境幽静,观赏山间出没的朝岚夕霭最为佳妙,所谓“铺空白绵映带,时或清閟时疏旷;以之兴咏咏亦佳,以之散襟襟实畅”。
含漪斋之东即园之角门,自香山经石渡槽导引过来的泉水在此穿水门而汇入于玉泉水系。角门外的石铺御道南连南宫门,往西直达香山静宜园。
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南宫门外就原来的小河池开拓为高水湖,与早先开凿的养水湖连接,将静明园内之水经由南宫墙上的水关导引入高水湖,以灌溉附近日益开辟的稻田,高水湖亦藉水而成景,并拆卸畅春园西花园内的先得月楼迁建于湖的中央,命名为“影湖楼”。影湖楼四面环水,成为静明园墙外的一处以水景取胜的景点。登楼观赏玉泉山、万寿山以及远近的田畴湖泊,面面得景俱佳,正如乾隆所描写的:“玉峰塔影近窗外,万寿山光远镜中。”每当水关启闸放水时,放舟顺激流而下,也是很有趣的水上活动。乾隆曾赋诗以咏其事:“围墙命启闸门扁,顺水放舟势建瓴;顷刻湖心楼便到,影来远近列峰青。”
咸丰十年(1860)北京西北郊诸园遭到英法侵略军的焚掠,静明园亦未幸免于难。园内建筑物大部分被毁,光绪年间曾部分地加以修复,西太后居住在颐和园期间经常乘船到静明园游览。辛亥革命后曾一度作为公园向群众开放,又修复了一些建筑物,湖光山色大体上完整如初,仍不失为一座保持着原有特色的行宫御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