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伟: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有关情况,发布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的空间布局、文旅融合、国际人才建设等相关内容,并回答各位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发布人: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于海永先生;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杨浚女士;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先生;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刘敏华先生;
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崔小浩先生。
下面,有请北京市外办于海永主任介绍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总体情况。有请。
-
嘉宾
于海永: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也是北京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党中央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专门批准组建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蔡奇书记多次专题调研,多次召开会议,明确指出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就是要服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把北京建设成为承担我国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首要舞台、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交流合作的中心枢纽、展现中华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重要窗口、彰显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国际交往之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强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承载地功能,前瞻谋划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品牌活动等,持续优化国际交往环境,积极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向记者朋友介绍有关情况。
一是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我们持续深化对国际交往中心的认识,提出要强化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国际高端要素集聚承载、北京开放发展动力支撑、城市对外交往示范引领等“四个功能”,重点打造常态化运行保障、标准化资源供给、多元化要素集聚、立体化交流合作、便利化公共服务、品牌化城市推介等“六个平台”,由此确立了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理论框架,取得了重大突破。以此为基础,编制《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确定了“一核、两轴、多板块”的空间布局,擘画了未来15年的发展蓝图。出台《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2年)》,明确了48项硬件项目和30项软件任务,清晰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是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实现国际交往中心功能,首先要抓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为此,我们将雁栖湖国际会都、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和第四使馆区等项目作为现阶段工作重点。按照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可举办全流程主场外交活动核心承载区的功能定位,扎实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目前《雁栖湖国际会都控规方案》编制完成,雁柏山庄主体结构施工验收,栖湖组团项目加速推进,环湖设施提级改造取得成效。立足打造新的国际交往“会客厅”,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体结构已经封顶,预计明年投入使用。高标准规划建设第四使馆区,《第四使馆区控规及城市设计》启动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加快建设活力、时尚、高品质国际化街区,推进打造“第二个三里屯”。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新国展二三期、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冬奥会场馆等进展顺利,国际交往功能设施体系不断健全。
三是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京举办的重大国事活动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对服务保障工作和城市运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坚持“常态化、不扰民”,圆满完成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9北京世园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向世界展示了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首都形象。并且在总结成熟经验做法基础上,出台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工作机制,为改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同时,重大国际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京交会”升级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平台。中关村论坛“提质升级”,建成集交流、展示、发布、交易为一体的国际化平台。金融街论坛在推进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中发挥重要作用,逐步成为“中国金融风向标”。为更好展现首都“国际范儿”,培育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60余个品牌性国际文化节庆活动,打造了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等30余个知名国际体育赛事,有力提升了北京国际影响力和塑造力。
四是国际高端要素加速集聚。我们统筹国际国内资源,大力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落户,为北京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加快推动一批符合我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国际组织落户。持续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政策配套,一批跨国公司总部在京设立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放宽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门槛,宝马中国投资、戴姆勒商用车投资、丰田氢燃料电池研发中心等272个项目在京落地。北京奔驰新基地、SMC(中国)有限公司全球性技术中心相继建成。穆迪、标普、惠誉三大国际知名评级机构先后在京设立法人主体。大和证券、丰田金融等机构加速落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积极成果,特别是应对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精准施策,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北京城市安全稳定、高效开放的国际形象牢固树立,对外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吸引国际资源要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国际资源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五是国际化环境持续改善。我们大力增强国际化公共服务水平,增加服务资源供给,努力提升城市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实施国际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工建设10所国际学校,试点下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审批权,支持中国企业和个人举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完善来华留学质量和管理标准,推动国际教育提质增效。推动出台《北京市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方案》,北京协和医院等8家国际医疗服务试点全面启动。推动安贞东方医院等一批新建项目建设,支持国际医疗联合体落户朝阳。印发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导则,加快建设望京、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出台实施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修订公共场所中文标识英文译写规范,开展金融街、中央商务区等28个重点区域外语标识核查纠错,国际语言环境明显改善。
六是业态创新持续涌现。这次疫情全球大暴发,对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带来挑战。我们危中寻机,及时推出恢复城市国际商贸形象推介一揽子措施,市领导向285家重点外资企业和境外商协会负责人致信,宣介北京安全有序、扩大开放的城市商贸形象。紧抓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契机,利用数字科技持续打造“云外事”“智慧会展”“科技冬奥”等新品牌。“环球云赏北京中轴之美”、国家大剧院“云上音乐会”等线上活动精彩纷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王府井集团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口岸、市内免税店布局不断优化。北京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国际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满足了市民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随着新业态新模式逆势成长,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也应运而生,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势头强劲,成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新支点新引擎。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当前,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工作框架已全面拉开,开启“大抓落实”、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借此机会,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和广大市民继续关注和积极参与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共同开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局面!
-
主持人
谢谢北京市外办于海永副主任的介绍。下面有请北京市规自委杨浚副主任结合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空间布局来介绍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的有关情况。有请杨主任。
-
嘉宾
杨浚: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北京作为首都,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既是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确定的中心工作,也是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职责使命。为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前瞻性谋划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在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外办组织编制了《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下面我结合国际交往中心战略任务与发展目标,重点就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进行的空间布局情况向大家介绍。
此次《专项规划》提出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战略任务是:更好履行“都”的职责担当,超前谋划“城”的发展,更好履行提升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能力和水平,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国外交的服务保障要求,为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发挥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首要窗口作用。
此次《专项规划》明确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发展目标是:紧密对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将北京建设成为承担我国重大外交外事活动的首要舞台、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和交流合作的中心枢纽、展现中国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重要窗口、彰显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国际交往之都。
同时,在明确了战略任务与发展目标基础上,此次《专项规划》立足强化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国家高端要素集聚承载、北京开放发展动力支撑、城市对外交往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统筹各方面国际交往功能的需要,完善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体系,延承历史格局,拓展新兴承载空间,构建了“一核、两轴、多板块”的空间格局。其中:
“一核”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开展国家政务和国事外交活动的首要承载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规划凸显天安门广场的核心地位,强化核心区两轴的空间秩序和统领地位,推动中轴线申遗工作,全面展示中轴线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文明魅力,体现长安街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国家形象。依托丰富的文博资源,集聚多样化的国际交往活动要素,展现北京多姿多彩的蓬勃活力。积极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提升,打造展示国家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的金名片。
“两轴”为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国际交往功能的集中承载区,是体现中华文化自信和大国首都形象气质的代表地区。
在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重点完善中轴线空间秩序,延续历史文脉,全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北延长线展现现代文明和生态文明魅力,重点完善国际会议会展、国际金融管理、国际文化体育交流功能,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南延长线构建从传统到现代、面向国际的文化功能空间序列,构建国际级文化设施的集中承载地,预留国家纪念地,引导布局国际会议、国际文化博览、国际组织等功能。
在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塑造代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州第一街”。东延长线发挥国际交往的传统优势,形成国际文化资源交流互通的联系纽带,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扩大开放、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枢纽;西延长线加强沿线功能区的协同发展,保障综合服务、国际文化体育交流等功能,以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为重点,举办高水平国际赛事,展现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独特文化魅力。
“多板块”是拓展丰富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的承载空间,是多维度、全方位展现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形象魅力的亮点板块。
东部地区充分发挥国际化高端要素高度集聚的发展优势,着力建设成为充分展示国家首都形象、具有高集聚度和高活跃度的国际交往重点承载区。在使馆区板块,提升第二、三使馆区域的环境品质,高标准规划建设第四使馆区,统筹带动周边地区城市功能提升完善。在首都国际机场板块,推进新国际展览中心二、三期建设,全面提升会展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板块,预留国际交往功能承载空间,积极引导国际高端要素聚集。
北部地区发挥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人文特色,构建高水平的国际交往新平台。在雁栖湖国际会都-科学城板块,形成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可举办全流程主场外交活动的核心承载区,与怀柔科学城紧密联动,构建服务国际交往、国际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舞台。在八达岭长城-冬奥会-世园会板块,统筹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与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设施资源和文化遗产,积极培育具有体育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的国际文化旅游休闲区。
西部地区依托以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为代表的古典皇家园林群以及一流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构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充满创新活力的国际交往重要承载区。在中关村-三山五园板块,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发挥智力资源密集优势,为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创新创业搭建良好的承载平台。
南部地区重点围绕南中轴延长线,构建大国首都新兴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承载区。深入挖掘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拓展丰富承载功能,打造精品国际旅游休闲区。在大兴国际机场板块,结合会展中心、会议中心以及商务办公、文旅休闲等功能片区的建设,为承载国际商务金融、国际组织等功能提供空间保障。
同时,《专项规划》强调加强国际社区、涉外教育、医疗服务、防疫检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构建辐射区域、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支撑保障。着力打造重大国事活动运行保障、国际高端要素集聚等六个功能平台,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加强政策创新和基础保障等机制建设。
今后,我们将积极发挥《专项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努力提高北京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在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讲好北京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
-
主持人
谢谢北京市规自委杨浚副主任的介绍。下面有请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马文副局长介绍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国际文化节庆活动的有关情况。有请马局。
-
嘉宾
马文: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文化旅游领域的国际交流交往,同样承载着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力量、阐述中国价值的重要使命。“十三五”以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首善标准、强化首善意识,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动力,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引领潮流新风尚,助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发展。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北京文旅近年来的在国际交往中文化节庆活动中的发展情况,主要集中“四大特点”:
一、重大国事活动中展现“北京亮点”
始终坚持在重大国事活动中注入传统文化精髓、当代文化成就和先进文化理念,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城市发展的最新亮点,不断提升首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等主场外交活动中,组织高水准的文艺演出及文化展示活动,全景化展示了东方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大国崛起的发展成就。在中非论坛、上合组织等活动中,开展非遗展示和体验,展示了“精于工、匠于心”的大国工匠精神。平昌冬奥会上“北京八分钟”,为世界献上了一场文化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视听盛宴,向世界发出了来自北京的邀请。国庆七十周年群众联欢活动,向世界展示了首都市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风采。
二、对外文化交流中打造“北京精品”
以品牌塑造为重点,构建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体系,持续拓展欢乐春节、北京之夜、魅力北京等文化交流知名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现北京的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自2002年起,我市在海外举办的“欢乐春节”已连续18年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足迹。连续13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连续10年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举办的春节文化庙会,已经成为当地民众在冬天翘首期盼的节日,也是当地政府的重要民生工程项目。本土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调动了当地机构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让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使中国文化实现了落地生根。打好春节等传统节日对外推广的“组合拳”,开展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生肖快闪等活动,让中国节日形象成为生动立体、易于接受、可感可亲的文化符号,通过趣味盎然、内涵深邃的故事讲述,让外国人更加易于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爱上中国。在“北京之夜”等活动中遴选了具有中国风格、首都风范和国际水准的优秀文化项目,辅以现代化、直观化、立体化的技术手段,全方位、全息化、立体化的展示北京城市发展成就和当代人民的美好生活。
三、展会节庆活动中创新“北京样板”
根据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的整体工作部署,2018年底,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成立了国际文化节庆活动专项工作组,加强顶层设计。举办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旅游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摄影周、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北京国际商务及会奖旅游展、北京国际青年旅游季及北京新年倒计时等活动,将北京主办和承办的国际展会节庆活动,打造成为专业典范,形成“北京样板”,集中展示北京改革开放新进展和美丽中国新形象,为首都营造国际化的人文环境。
四、入境游中塑造“北京形象”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以文旅融合为动力,以文化交流为先导,注重增强北京城市吸引力,实现对入境客源市场的精准营销。立足北京丰厚的文化底蕴,区分不同客源市场偏好,在对外交流中塑造开放创新、友好包容的城市形象,向世界发出“北京欢迎您”的邀请。大力开展海外推介活动,举办了“长城好汉”线上线下创意营销推广活动,招募30个国家1600余人举办推介会,国内外100多家媒体进行报道,覆盖超过8000万网络受众,形成了全球影响力。面向十大重点客源市场和“一带一路”部分国家,举办全球知名旅行商参加的北京入境旅游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共商促进北京入境旅游市场,提升北京作为全球旅游目的地城市吸引力的途径和渠道。
充分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纽带作用,成功举办2019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赫尔辛基香山旅游峰会、2019年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旅游会议。实现首次颁发“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香山奖”、首届举办世界旅游城市投融资大会、首次与英国广播公司合作举办论坛的“三个首次”行动。首届世界旅游城市投融资大会共签约旅游投资项目23个,签约投资总额达1510亿元。同时,发布《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18)》《世界旅游经济趋势报告2019》《全球智慧旅游城市报告》,与全球同行业者分享研究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为契机,发挥北京“双奥之城”优势,加大对外宣传推广力度,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体育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走出去、旅游请进来,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节庆活动,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谢谢。
-
主持人
谢谢马文副局长的介绍,下面有请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刘敏华副局长介绍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有关情况,有请。
-
嘉宾
刘敏华: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是北京着力打造的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际人才的创新品牌,也是以人才工作促进城市更新发展、提升广大市民生活品质的探索和尝试。
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理念。2017年经市领导批准,确定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新首钢4个首批试点,正式启动建设。2019年,又新增通州、顺义、怀柔科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建设区,实现了“三城一区”全覆盖。今年,我们印发《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导则(试行版)》(简称《导则》),作为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的权威标准和主要依据,“建设什么样的国际人才社区”的目标和“怎样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路径更加清晰。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已被纳入新版城市总规,成为北京推进4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
目前,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人才局为牵头单位,成立国际人才社区专项工作组,推进社区建设。经过3年的建设,社区理念不断强化,海外院士专家工作站、未来论坛、海高大厦等一批发展平台有序落地,国际人才公寓、学校、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加速建成,社区生态更加“优化”,社区品牌逐步“塑成”。下面,我从5个方面向记者朋友们介绍相关情况。
一是顶层设计日益完善。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概念提出以来,我们一直坚持高点定位,对标国际一流。2017年印发实施“指导意见”,明确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2019年印发实施“工作方案”,增强工作力量,扩大社区试点,细化建设任务。今年,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我们委托市战略科技人才、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吴晨组建工作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管理学院等组成课题组,深入8个社区开展3轮调研,对比研究了美国、日本、德国等近30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建设经验,形成了涵盖9大建设场景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则》,已由市规划自然委和市人才办联合印发实施,构建了社区建设的“四梁八柱”。此外,我们还设计发布了国际人才社区标识系统,不断推进社区品牌建设。
二是项目驱动初显成效。无论是抓开放还是促发展,都必须项目化。我们聚焦国际人才需求,坚持细化量化项目化具体化,以重点带全面。去年,印发实施《24个社区建设重点项目清单》,以“月调度、季点评、年验收”方式推动规划类、建设类、提升类、活动类重点项目落地。今年,又印发《10项重点实事任务清单》,包括新建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外国人服务站点,改造升级特色示范街区、落地创新创业平台,举办顶级国际活动,设置社区独特标识系统,等等。所有项目以《导则》作为具体建设标准,点位、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明确具体。经过市区两级努力,全市首个特色示范街区—朝阳“望京小街”已开街,全市首座“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厦”已在顺义建成,开通国际人才服务“易北京”APP,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核心区已获批并开工建设,由丘成桐院士领衔的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丁洪教授领衔的海创产业研究院等一批人才发展平台已在怀柔建设。
三是政策红利逐步释放。2017年印发实施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打造为“人才政策试验区”。去年以来,市人才办会同有关单位积极争取国际移民局等国家部委支持,给予我市一批国际人才创新政策。特别是国家移民局与我市签订《合作备忘录》,建立部市合作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移民和出入境服务制度创新、政策优化、管理协同,在全国起到了示范效应,显著提高了国际人才社区的吸引力,扩大人才开放度。目前,各国际人才社区正在围绕落实落地《导则》,制定出台针对国际人才的医疗、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国际人才社区政策矩阵。
四是优质资源积极导入。社区建设就是要通过“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用一流的人才导入一流的资源,创造一流的事业”。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立足世界标准,有序导入国际资源。发挥海外联络机构作用,以市场化手段,聚集国际创新资源和全球人才,促进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近年来,我们先后建成“侨梦苑”海外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香港城市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未来科学城,推动香港理工大学与冬奥组委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特别是举办“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吸引2026个优质项目,其中获得5000万元融资以上的项目44个;集聚3085名海外创业人才,其中世界排名前10顶尖高校的164人。9月12日,峰会在顺义成功举办,700多家海外媒体集中报道,全球传播超10亿人次。
五是社区氛围更加浓厚。国际人才社区建设需要集聚效应,提升显示度,让更多的海内外人才了解社区、支持社区建设。近年来,依托“中关村论坛”及其平行论坛“中欧人才论坛”,“ 雁栖湖会议”“未来论坛”等重大活动,并举办“一带一路”全球青年领袖荟萃、全球院士科技创新合作平行论坛、海外英才北京行等品牌活动,不断提升社区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在顺义、朝阳、开发区等设立国际人才社区特色标识系统,塑造社区整体形象,提高社区知名度。
当前,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已经全面展开,进入新的阶段。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们和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向海内外人才宣介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来京创新创业。
谢谢。
-
主持人
谢谢刘敏华副局长的介绍。下面有请北京市朝阳区崔小浩常务副区长介绍朝阳区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有关情况。有请。
-
嘉宾
崔小浩: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职责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北京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朝阳区位于北京市东部,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城区,是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也是连接核心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区域。在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朝阳被赋予了“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的承载地、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高水平城市化综合改革先行区”的功能定位,为朝阳区的国际化建设指出了重点和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朝阳区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定位,以“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区域国际化水平,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有关情况。
一是不断汇聚国际化高端资源。朝阳区素有“中国涉外第一区”的美誉。区内有第一、第二、第三使馆区以及正在建设的第四使馆区,集中了除俄罗斯外的全部外国驻华使馆,以及90%的外国驻京新闻媒体、80%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70%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5%的外资金融机构。我们与24个国家的30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CBD、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关村朝阳园、国家文创实验区等功能区影响力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凸显。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时尚文化相互交织、蓬勃发展,汇聚了国贸三期、中信大厦等北京地标性建筑,三里屯太古里、798艺术区、秀水市场等时尚街区,以及全市半数以上的“夜京城”地标和商圈,集中展示了首都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成就。
二是以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为抓手,注重强化国际交往。北京市50%以上的国际性会议,30%以上的国际展览在朝阳区举办。近年来,我们注重提升双奥功能,圆满完成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第四使馆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速滑馆、冬奥村等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优良国际服务环境,全面提升配套服务能力。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完善与外国驻华使馆、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及国际知名中介机构的常态联系机制。
三是全面释放改革开放动力,为北京开放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开展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推出开放新举措;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提速,建立重点企业“服务包”常态化工作机制,连续三年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一。与此同时,区域国际服务功能完善,拥有多家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出台“凤凰计划”等系列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朝阳创新创业。大力推进望京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设立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大厅、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设立未来论坛,打造望京小街、丽都商街等特色街区,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连续八年举办海外人才创业大会(OTEC),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创业者参加,推动500多个项目落地,打造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朝阳品牌”。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朝阳区将进一步发挥国际化窗口作用,以北京自贸区设立为契机,不断提高扩大开放的质量,不断提升服务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水平,推动开放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
主持人
谢谢崔小浩常务副区长的介绍。下面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自己所代表的新闻媒体,请举手。
-
记者
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我想问一下规自委的杨浚主任,这次的专项规划是首次编制,出发点是什么,请您介绍一下。谢谢。
-
嘉宾
杨浚:针对《专项规划》外交专业性强、领域综合度高、没有先例可循的复杂工作特点,通过辨识总结全球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和趋势规律,深入分析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优势条件和差距短板,重点聚焦五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一是找准目标定位,对标全球中心城市,突出大国首都、中国特色。重点在重大外交外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国际要素集聚度、国际交流活跃度、城市国际形象魅力、城市生活宜居度等5个方面,引领国际交往能力建设持续提升。
二是构建立体化的功能体系。适应国际交往常态化需求,着力保障服务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的首要功能,加强与“四个中心”建设联动促进,聚焦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国际会议会展、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国际交通枢纽、外国驻华使馆、国际商务金融、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国际旅游、国际组织等核心功能,强化与国际接轨的涉外教育、医疗服务、国际人才社区等支撑功能。
三是保持空间布局的前瞻性,着眼未来,预留首都国际交往拓展空间。《专项规划》针对各领域涉及国际交往功能的核心信息进行筛选提取、空间落位,首次搭建“北京国际交往功能要素空间索引”,形成持续跟踪、完善优化北京国际交往功能格局的重要基础。加强功能统筹和战略布局引导,延承首都国际交往功能历史格局,服务保障新兴国际交往功能需要,构建“一核、两轴、多板块”的国际交往空间格局。
四是集聚多样化的活动要素,全方位展现北京多姿多彩的蓬勃活力。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会议会展、海外人才等国际高端要素,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积极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五是形成常态化的运行机制,促进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功能平台建设,带动全球性政治、经济、科教、文化资源流入,更好的服务保障国家总体外交。
-
记者
《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记者:我的问题是提给马文局长的,市文旅局在持续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方面,下一步有哪些新的举措?谢谢。
-
嘉宾
马文:未来,我们将持续提升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做精做细国际文化节庆品牌活动。此外,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着力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增强北京国际交往功能承载力。主要有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北京市与文化和旅游部合作共建的雅典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立足希腊,辐射欧洲,使之成为向世界展示北京城市发展成果的窗口;二是加快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的投入运营,该中心位于光华长安大厦长安大戏院地下一层,总面积达4445平方米,可承办演出、展览、会议、文化交流、旅游推介、创意产业等各类活动,是一个集展示、体验、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基地,此项工作目前正在推进;三是加快推进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和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使之成为未来我市举办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平台。
二是统筹中外媒体资源,加强北京城市形象的国际宣传。进一步发挥文旅融合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脸书、推特、照片墙、优兔等国内外主流社交媒体,以及海外知名旅游点评、电商和分销商等渠道,加强对北京国际文化节庆活动的宣传和推广,提升节庆活动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
记者
《光明日报》记者:我想提问刘敏华副局长,我想请问一下《导则》是如何体现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共性要求和各社区资源禀赋之间的差异?谢谢。
-
嘉宾
刘敏华:谢谢您的提问。《导则》主要是四个部分,中间两部分正好回应了您的关切。一部分是共性的标准,一部分是个性的差异。
在共性部分提出了首都国际人才社区的共性标准,做了“1+3+9”的顶层设计。“1”是以国际人才需求为核心,“3”是国际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主要导向和建设理念。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九大建设场景。分别是:宜居社区、邻里交往、教育文化、创新事业、医疗健康、交通网络、生态低碳、服务配套、管理治理,覆盖到了国际人才所关心的主要九方面。据此,提出了9大项33中项115小项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也不搞一刀切,一部分是约束性指标,达到才称得上有了“国际范”,有一部分是预期性指标,因为各区条件有所不同,我们希望往这个方向引导。指标精准匹配已建区和建成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根据各个社区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提出了分区引导建议和针对性解决方案,大概是几方面。
一个是建设范围上确定了核心区的总体布局、辐射影响力。以朝阳区为例,虽然主要的区域在望京电子城,但是朝阳区的国际化要素很多,又可以辐射到整个朝阳区。发展重心是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出建议,将社区建设摆到个大场景中。从发展空间、平台建设、服务配套、生活环境入手,为各个社区建设提出指导性建议。在发展阶段性上,这八个国际人才社区所处的阶段各不相同,我们按照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等建成区着重如何提升改造,顺义和经开区等在建区如何吸纳融合国际元素,新首钢、怀柔科学城等新建区如何做好规划引领,分别开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将九大大场景要求导入分区引导。我们为各社区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希望把共性要求和各个区自身的资源禀赋充分结合、发挥各自特长,建成有统一标准又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国际人才社区,共同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北京创新创业。谢谢你的提问。
-
记者
《北京青年报》记者:想问一下朝阳区的崔区长,接下来的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方面,朝阳区将有什么举措?谢谢。
-
嘉宾
崔小浩:谢谢你的提问。
国际化是朝阳区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下一步,朝阳区将全力做好市级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推动和扩大多领域对外开放,切实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一是落实好市级重大项目的服务保障。推动第四使馆区建设,做好主体工程建设服务保障工作,按节点建设周边道路及配套设施,推进轨道交通一体化项目。
二是发挥好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叠加效应,实现双轮驱动。以北京自贸区设立为契机,聚焦国际金融开放、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高端商务服务和国际组织集聚,重点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不断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争取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落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利用外资效益,推动更高质量的“引进来”和更高层次的“走出去”,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提升功能区国际化承载能力。(1)高水平推动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建设,规划建设活力时尚的高品质、国际化街区,打造“第二个三里屯”。(2)加快实施CBD国际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核心区地下空间、文化设施项目建设。(3)强化奥运功能区国际交往窗口和金融服务功能,围绕亚投行入驻,高水平做好服务及做好亚洲金融大厦、北投科创大厦、城奥大厦等楼宇的招商工作。(4)推进中关村朝阳园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电子城地区改造提升,通过国际创投集聚区建设促进优质项目落地。
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们继续关注朝阳的发展,为我们多提宝贵意见建议。
-
记者
《北京日报》记者:我想问外办的于主任,这次疫情对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推进有没有影响,下一步如何应对?谢谢。
-
嘉宾
于海永: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次疫情给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带来一定影响。比如,国际交往受阻,人员往来受限,部分外向型行业受到冲击,原计划的一些国际活动不能按期举办等。但疫情也带来了练好内功、夯实基础的“窗口期”,催生了“云外事”“智慧会展”“云端赛事”等国际交往新业态。我们要辩证看待挑战和机遇,保持定力,重点在“四保”和“六促”上下功夫。
“四保”就是要稳住“基本盘”。一是保抗疫成果,总结固化疫情涉外防控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健全涉外应急管理体系。二是保重点项目,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力保雁栖湖国际会都、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第四使馆区等重点设施建设。三是保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好中央交办的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和国际会议活动,确保活动质量效果。四是保公共服务,提升国际医疗和国际教育供给能力,持续优化国际语言环境,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形势下国际人才社区治理新模式。
“六促”就是要开辟“新阵地”。一是促要素集聚,加快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国际人才等高端要素在京落户。二是促业态创新,紧抓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契机,围绕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和新服务布局,培育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动能。三是促内涵拓展,继续保持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国际合作活跃度,进一步深挖医疗卫生、健康产业等领域合作潜力,促进国际交往内涵发展和效能提升。四是促形象升级,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北京形象推广,讲好中国故事和北京故事,提升北京城市塑造力。五是促政策供给,丰富政策工具箱,在国际组织落户等方面争取政策突破和创新。六是促社会参与,鼓励社会组织、智库、媒体、市民等共同参与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刚才我提到的“四保六促”,后续还要进一步丰富拓展,助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展。谢谢。
-
主持人
谢谢于海永副主任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发布会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向我们介绍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重点工作、特色亮点,使我们对此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同时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对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给予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报道。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