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伟: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
欢迎各位出席北京市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主题是科技创新。“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始终坚持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把握新机遇,迈向新征程,在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引领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市有关单位的领导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各位发布人: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杨仁全先生;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任世强先生;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朱建红先生;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孔磊先生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舒毕磊先生。
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伍建民先生,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服务保障处处长金鑫先生两位在前排就座,到时也可以回答大家的问题。首先请北京市科委杨仁全副主任来介绍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十三五”建设成效和“十四五”工作思路。有请杨主任。
-
嘉宾
杨仁全: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与大家共同回顾“十三五”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就,共同展望未来创新发展美好愿景。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加速发展期。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6〕52号),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会力量,坚持“四个面向”,累计推进882项重点项目和任务落地,“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全面完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五年来,我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支持开展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自主探索。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超过了纽约、柏林等国际知名创新城市,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2015年的13.8%提升至2019年15.9%。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实现翻番。涌现出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
五年来,我们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对北京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发布高精尖产业“10+3”政策,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2019年,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1700亿元,是2015年的2.4倍;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出台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五新”行动方案。设立规模3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发布三批60项重大应用场景,项目总金额约196亿元。2019年,北京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1/4,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达到6.6万亿元,是2015年的1.63倍,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十三五”时期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超2.5万亿元,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增长超八成,成交额70%左右输出京外。
五年来,我们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支撑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出台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建设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应用数学等领域全新体制新型研发机构,为国家实验室建设先行探路。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十三五”期间北京地区单位牵头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覆盖全部民口专项,立项数量和经费投入均居全国首位。布局12个超算中心、46台全球算力500强的超级计算机以及凤凰工程、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19个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打造“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一区十六园”主阵地,“三城一区”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GDP的1/3。
五年来,我们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科技支撑疫情防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建立战时机制,出台加强新冠肺炎科技攻关“10条”,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疫苗、诊断试剂、药物研发攻关,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等技术应用,科技抗疫取得重要进展。截至目前,全国有5支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其中北京研发占4支;全国有5个团队的中和抗体药物获批临床试验,研发均来自北京;全市9个诊断试剂产品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第一。支持开发了AI影像辅助诊断产品、新冠肺炎线上医生咨询平台等新产品。深度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开展确诊病例溯源、流调和进出京人员风险识别,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后,仅用不到16小时精准锁定疫情传播源头并迅速确定高危风险人员。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服务激发创新活力,创新生态环境优化显著增强。发挥中关村示范区改革“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并推广一批改革政策辐射全国。出台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科创30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政策,优化服务激发创新活力。北京连续两年排名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第一;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北京营商环境分值相当于名列全球第28位,为我国营商环境排名大幅提升作出积极贡献。制定实施“人才五年行动计划”,落实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出入境政策和20条新政,集聚培养一批战略科技领军人才。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落地。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打造形成中关村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等国际品牌活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新的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宏伟蓝图,明确支持北京等区域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赋予了北京新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提出了2025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2035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的奋斗目标,进一步为“十四五”时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目前,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具备诸多先发优势: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正在进入全球科学中心行列;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以创新经济为标志的创新高地迅速崛起;世界营商环境排名稳步提升,创新生态充满活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显示,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位列第五。
“十四五”时期,北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窗口期,以“数字智能技术-数字智能经济-数字智能社会-数字智能城市”为主线,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率先走出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更好支撑科技强国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办好国家实验室,在生命科学、能源技术和信息安全科技攻关等方面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力量。建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持续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升级版”。前瞻布局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统筹布局“从0到1”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强战略长板,力争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光电子、生物技术等领域持续占先;弥补关键短板,力争在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关键设备、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二是推进“三城一区”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科创中心主平台。聚焦中关村科学城,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研发能力,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推进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建成运行,形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搞活未来科学城,深化央地合作,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引进多元创新主体,推进“两谷一园”建设。提升“一区”高精尖产业能级,深入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承接好三大科学城创新效应外溢。强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带动作用,设立中关村科创金融试验区,推动“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
三是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培育形成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布局5G、大数据平台、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建设,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部署“数据、算力、算法”为核心的公共底层技术和中试平台,大力推进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布局城市全域应用场景为牵引,聚焦交通出行、教育医疗、城市治理、产业升级等方面,加强“三链”联动,建立安全可靠有韧性的产业创新体系。提高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水平,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能级。
四是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公平公正、资源获取便利化的创新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强化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等方面改革创新,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领头羊作用,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发挥好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试验田作用和“两区”政策优势,探索实施科技、产业、金融融合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托“三平台”等高端平台,构建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新机制。
-
主持人
谢谢杨仁全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任世强先生介绍高精尖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有请任局长。
-
嘉宾
任世强: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好!下面由我代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报告一下“十三五”时期全市高精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并对“十四五”时期的主要思路做一简要介绍。
一、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培育高精尖产业,持续增强首都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体现为五个“新”。
一是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形成新体系。五年来,我们与时俱进、科学谋划,形成了全市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实施系列新政策,发布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及财政、土地、人才等一揽子支持政策,相关部门制定了5G、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智造100”工程、绿色制造等细分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方案,全面清晰回答了北京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向社会释放了北京要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形成了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谋划新布局,按照“每个产业最多在3个区布局,每个区最多布局3个主导产业”的原则,明确各区主导和培育产业方向,推动产业向重点园区聚集、园区产业向主导产业聚集、主导产业向创新型企业聚集。建立新机制,建立高精尖重大项目库和市区专班分级调度机制。优化高精尖产业资金由征集制、评审制变为普惠制。设立高精尖产业基金、科创基金,高精尖产业基金已公示合作子基金27支,管理规模220亿元。
二是产业项目加快落地形成新布局。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前瞻布局,推进落地了一批支撑科创中心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围绕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支持奔驰、北汽布局新能源调整升级项目,支持百度进军无人驾驶领域,支持千方科技等车联网项目,培育全球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领军企业;加快中芯北方、燕东等企业先进、特色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提高设计、装备与材料自主配套能力;支持小米在海淀建设移动互联网科技园、在亦庄建设互联网电子产业园,小米亦庄“黑灯工厂”实现全程自动化无人生产,效率比传统工厂提升60%以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健康为引领塑造发展新动能,我们加快5G商用步伐,开展5G+8K系列应用示范,打造全国领先的超高清视频应用与产业发展基地;率先启动建设了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聚集了全国半数以上网安信创企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等一批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先后落地;顺义、海淀、朝阳、石景山区联合创建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一类新药实现产业化落地,基因治疗药物率先在全国进入III期临床,进入优先和特别审批程序的医疗器械全国第一。
三是产业创新发展涌现新亮点。五年来,我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创了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局面。2019年高精尖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收入的比重为7.8%,比规上单位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涌现出一批新平台新载体,成功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8家;支持行业优势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共建新型研究机构,加速自研攻克的关键共性技术转化,成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涌现出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多项位列全国乃至全球第一,比如,2019年京东方液晶显示屏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五大领域市场占有率均位列全球第一;建设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L4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道路测试安全里程、开放测试道路服务规模以及自动驾驶技术水平均居全国首位;北斗导航应用项目成为全国北斗示范的标杆工程。涌现出一批新企业新主体,根据2020 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在全球586 家独角兽企业中,我市以93 家数量高居榜首(第二名旧金山68家)。全球十大独角兽6个来自中国,3个在北京(字节跳动、滴滴出行、快手);入选2020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百强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还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9家、绿色工厂64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0家以及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105家。
四是产业质量效益达到新高度。五年来,我们主动担当,攻坚克难,打赢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战役。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的情况,我市工业以减量发展倒逼高质量发展,生产更加自动化、绿色化和集约化。2019年,规上工业人均产值为236万元/人,比2015年增长43.8%;制造业地均产值比2015年提高15%左右。规上软件信息服务业人均营收150万元,比2015年增长61%。
五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取得新突破。这五年,我们携手津冀,整体推进,构建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坚持以共建园区为重点,集中打造了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滦南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共建园区,推动实施了生物医药和保健品产业异地监管等机制创新。推动首钢、北汽、金隅等企业主动在津冀布局,北京现代四工厂、三元工业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开花结果,京津冀产业协同从蓝图一步步走向了现实。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主要考虑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两大发展引擎,发展壮大智能制造与装备、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等先进智造业,培育发展产业互联网、信息内容消费、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网络安全和信创等融合创新服务业,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卫星互联网、绿色能源等未来产业,力争到2025年高精尖产业占GDP比重由25.8%提高到30%以上,保持一定制造业比重,支撑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空间布局方面,“十四五”将推进构建“一区两带专业组团”的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承接好三大科学城创新效应外溢,打造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北部依托三大科学城、推动海淀、昌平、顺义、朝阳等区域打造研发创新与信息产业带,南部依托亦庄新城、房山、大兴、丰台等区域打造先进智造产业带。在高端仪器仪表、机器人、医疗器械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先进智造业园区。
推进措施方面,初步计划“十四五”实施八大工程。包括:一是实施智能生产力提升工程,以智能化方式生产智能化的产品并延伸智能化服务,打造“北京智造”的产业群体,重点是采取“优势产品+标杆工厂”模式建设10家左右“优品智造”标杆工厂,培育高端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两个特色化产业集群;二是实施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力争再造3-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创新性、引领性强的产品打造成为“北京智造”的新名片;三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头部企业带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和国产化替代,加大信创投入力度,加快数字新基建建设;四是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工程,“一链一策”定制重点产业链配套政策,做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促进产业链安全稳定和整体升级;五是推进服务型制造示范工程,支持制造企业发展产业链高价值的服务环节,提升制造效率,做制造的制造,赋能整个北京制造业;六是开展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带动、单项冠军企业跟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梯次有序、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促进“小升规”“规升强”;七是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工程,借助“两区”建设开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产业合作,加快建设中德、中日等国际合作产业园,集聚一批全球创新型企业;八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工程,推动三地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共谋产业链,主动布局新兴产业,共同做大增量。
最后,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媒体对我市高精尖产业发展长期以来的关心和关注。
我的介绍完毕,谢谢!
-
主持人
谢谢任局长的介绍。下面请中关村管委会朱建红副主任介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有请朱主任。
-
主持人
谢谢朱建红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舒毕磊副主任介绍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亮点及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情况!
-
嘉宾
舒毕磊:大家下午好!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海淀区和中关村科学城,向大家简要介绍“十三五”时期的科技创新成绩。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海淀区以全域建设中关村科学城。首先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五年来,中关村科学城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增速预计达13%,今年预计将突破3万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0%;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0%,预计十三五末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50件。园区总收入、研发投入强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重要指标均位居全市之首,中关村科学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在科技创新力量的直接加持下,海淀区GDP从2016年的503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926亿元,今年预计达到8500亿元,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特别是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前三季度,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6%,经济总量占北京市的24%,经济增速、经济总量和对全市的增长贡献实现了三个第一。
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关键节点推进工作:
一、切实加强基础前沿创新布局
自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更强使命担当承接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助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国家、北京市相关部门推动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聚焦战略前沿领域发力,并初见成效。联合国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三级共建原始创新联合基金,探索地方政府参与、多元主体投入、多级联动的基础研究新路径。
二、加速催化科技成果转化
联合有关部门率先打造中关村前孵化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初一步”。率先打造以众创空间、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平台。首创性成立规模达28亿元的中关村科学城“科学家基金”,畅通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构建以创投基金、科转基金、产业基金为代表的海淀创新基金系,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逐步形成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海淀模式”。
三、不断升级“高精尖”产业体系
在中关村科学城原有产业体系优良的基础上,不断打出创新政策、空间、人才、资金“组合拳”,逐渐形成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目前,大信息产业占比全区经济总量40%,科技服务业达到18%,金融业占比12%。
聚焦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超高清显示等细分领域,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落地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瞄准十大关键领域,全面开展底层技术布局。在全市率先开展科技应用场景建设工作,新场景、新基建取得有力进展。硬科技、硬创新高精尖企业加速成长,仅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数量近800家,占全国两成。独角兽企业41家,占全国五分之一。小米、百度、美团、字节跳动、滴滴等数字经济企业先后进入“千亿俱乐部”。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企业74家,其中科创板15家。上市公司总数达236家,稳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四、扎实营造优良创新生态
以创新合伙人关系为依托,加快建设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双创”工作连续四年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积极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推出海英计划升级版,认定海英人才、海英之星200余名;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全链条,中国(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扎实运营,发明专利授权周期大幅缩短,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初步构建;金融科技深度融合,与西城区共建金科新区取得阶段性成效。科技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展,全区拥有股权管理机构781家,披露管理资本达1.1万亿元。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氛围、服务体系不断优化。
五、积极推进区域开放创新
牵头成立京津冀双创示范基地联盟,设立雄安新区创新驿站,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大局。通过吸引德勤、PNP、奇绩创坛、龙门创将等国际创新要素落地,不断提升国际合作质量。
未来,我们将紧抓“两区”建设有利契机,发挥“三区”政策叠加优势,瞄准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目标,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我就简单报告这么多,谢谢大家!
-
主持人
感谢舒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孔磊副主任介绍“高精尖”成果转化落地相关情况。
-
嘉宾
孔磊: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好!
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经开区创新发展情况特别是“高精尖”成果转化落地的具体情况。
回顾“十三五”,经开区不断加快质量和效率变革,作为全市实体经济“发动机”的地位日益突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1409.6亿元增至2020年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超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2842.5亿元增长至2020年近4330亿元,占全市22%,连续4年保持第一;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0%,为全市最高;地均工业产值超过237 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7 倍。万元GDP 能耗是全市的1/2;万元GDP水耗是全市的1/5。用全市0.35%的土地、1.1%的工业用水,支持了全市22%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国家级经开区排名自2016年起跃居全国第四,始终处在第一梯队。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分产业看,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产值从900亿一举突破2000亿,占全市比重达50%;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逐年上扬,分别达31%、40%、22%。北京奔驰用不到4年时间实现从第100万辆到第300万辆车的下线,京东方在显示屏各大主流应用领域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建成了以小米为代表的一批智能工厂。“十三五”期间市场主体翻了一番,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产城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成为全国唯一加入“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开发区,凉水河经开区段作为华北地区唯一代表获得全国首批示范河湖称号。
“十三五”期间,围绕“高精尖”科技成果转化,经开区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拓展转化渠道。与中关村、海淀区共同建设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先导基地,采用“基地+基金+平台”方式,推动先导基地实体化建设;持续拓宽与高校院所间的合作渠道,与清华、北大、北理工等签约高校院所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库,形成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梳理入库项目717项。此外,经开区还参与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设立,攻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二是提升转化服务。聚焦创新成果产业化关键环节,构建集技术转移、测试验证、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等为一体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布局23家技术创新中心、59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4家中试基地。打造创新成果交流平台,依托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5G大会等活动,为科技成果提供向世界展示交流的舞台。量身定制,加快项目产业化进程。例如,支持首药控股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项目落地,通过定制研发用房、标准厂房,满足企业拎包入驻要求,缓解企业在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压力,缩短项目产业化进程。平均为企业节省1年半的成果转化见效时间。三是赋能转化活力。开展流程再造,形成“审管执”体系,行政效能大幅提升;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全市推广,试点“先租后让、达产出让”,出台全市首个城市更新产业升级政策,盘活工业用地156公顷,提供298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36个项目已进入分层分批审批实施阶段;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2020年出台“控疫情稳增长10条”“六稳六促12条”以及鼓励云办公、弹性办公、减免房租等惠企暖企政策,累计兑现政策扶持资金17.36亿元。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总规模达到55亿元,成立10支成果转化基金,落地金额近50亿元,助力科技成果在经开区落地成长。四是金融助力企业发展。助力企业加快上市进程,推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新增上市企业13家,总数达31家,总市值约3.9万亿元,其中2020年促成京东集团、京东健康、永泰生物、神州细胞、加科思、悦康药业等7家科技创新类企业上市。新增独角兽企业6家。
经过五年来持续发力,经开区科技创新再攀高峰。知识产权方面,共拥有北京市专利示范企业60家、北京市专利试点企业158家,企业有效发明专利9218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462件,全市领跑。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经开区第三名,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十三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45项。新产品新技术方面,全区累计研制世界首款新能源汽车智能换挡电驱动系统等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113 项、新技术116项,全国首个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通用名的生物创新药、首个民营商业航天火箭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诞生。应用场景方面,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智慧工厂、智慧园区等一批城市应用场景,建设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成果转化方面,年均承载“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余项,累计产业化项目52项,投资总额430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家,是“十二五”末的2.2倍。
展望“十四五”,经开区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聚焦国家战略,依托“433”城市功能组团布局,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实施“白菜心”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统筹,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
-
主持人
谢谢孔磊副主任的介绍。
通过各位领导的发布可以看出,北京市科技创新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等优势进一步显现,“十三五”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为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下面,请媒体记者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自己所代表的媒体名称,请提问。
-
记者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我想请问一个申博体育_bob电竞app-在线*官网怀柔科学城的问题,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科学平台建设总体进展情况如何?谢谢。
-
嘉宾
伍建民:各位媒体朋友们,在“十三五”时期,怀柔科学城坚持“科学一百年、奋斗每一天”的理念,组织实施“100·365”科学行动计划。100就是代表科学一百年,365就是365天奋斗每一天,系统推进“五态”建设,怀柔科学城如何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培育高精尖产业业态、完善新型城市形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动科学城建设取得很大的突破。
对怀柔科学城来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怀柔科学城承担的重大国家战略。科学设施平台是怀柔科学城的显著特色和明显标志。我国古代的典籍论语里面有这么两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个比方,科学设施平台就是要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的这样科技创新活动的国之重器,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整个怀柔科学城正在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设施平台集群。国家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在怀柔科学城布局的29个科学设施平台全都开工建设。29个设施平台包括5个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24个科技研发平台。5个科学装置是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在29个设施平台将成为北京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截止到目前,5个里面,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土建工程已经竣工验收,进入到科研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因为这个装置的建设单位、法人单位是中科院物理所,在今年10月份中科院物理所怀柔园区正式投入运行。同时,预计到今年年底,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和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这两个大装置,土建工程将基本完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这个大科学装置主体结构将基本完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这个装置要实现主体结构的封顶。29个设施平台里面除了5个大科学装置,还有24个科技研发平台。其中有5个科技研发平台土建工程已经竣工验收,进入到科研设备安装调试阶段,14个科技研发平台预计今年年底左右,土建工程基本完工或者是主体结构封顶。还有5个科技研发平台正在加紧施工建设,这是科学设施平台的建设这一块。
我们主要是遵循四个思路:
第一是建设一批。
第二是运行一批,建成之后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运行使用,对外开放共享,吸引国内外的科学家到这个地方开展高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活动,所以运行一批方面也正在研究探索科学设施平台的运行管理和开放共享,推动设施平台跟企业联合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联合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以便更好提高科学设施平台的使用效率。
第三是申报一批。今年7月份,怀柔科学城积极支持推荐北京地区相关的高校院所正在申报“十四五”时期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第四是储备一批。怎么更好调研,充分挖掘北京地区丰富的科技资源,从北京的高校院所企业里面通过深入走访调研,也正在储备一批将来要在科学城落地布局的科学设施平台。怀柔科学城的科学设施平台的建设进展就是这些方面。
同时,同时面向“十四五”时期,怀柔科学城也正在想研究推进以下七方面的重点任务。
第一方面,如果“十三五”时期是怀柔科学城正在建科学设施平台的话,“十四五”时期应该是怀柔科学城的科学设施平台建设和运行并重的阶段。我刚才说的29个设施平台里面,按工期计划,都要在“十四五”时期全都要建成投入使用,怎么把建设和运行更好统筹起来。
第二个任务是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研究中心这样的重大科技研发平台,重大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第三个任务是更好吸引一批高校、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研究员,创新企业在科学城聚集创新主体和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
第四个任务是利用设施平台,利用高校院所企业的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第五个任务是更好推进开放合作。更好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按北京市委的十二届十五次全会里面所要求的,怎么样更好的参与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
第六方面是争取全面创新改革,积极争取国家在科学城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第七方面是科学城是科学+城市的城市架构,怎么更好在交通市政、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综合配套方面为科学家未来享受高品质高质量的城市公共服务,更好完善科学城作为一个城市的新型城市形态。
最后一句话,西汉初期,两位毛宏(音)和毛常(音)学者是父子俩,他们俩毕生经历研究诗经,里面有“怀柔”两个字,他们两位对“怀柔”是这么注的,怀是来也,柔是安也,意思就是请大家过来,让大家安心。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吸引大量的科学家和英才大家来到怀柔科学城安身立业,安居乐业,安心创业,最后成就伟业。谢谢大家。
-
记者
《北京商报》记者:我的问题是提给北京市经信局的相关负责人,刚才说了在“十四五”期间将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想问一下,在这个方面有没有一些什么新的具体措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谢谢。
-
嘉宾
任世强:谢谢你的提问,我从三方面回答问题。
从北京来看,2019年制造业占GDP比重只有11.4%,同先进地区相比制造业比重偏低(2019年上海为24%,深圳为33%;国际先进城市在人均GDP位于2万美元左右阶段,其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在20%左右)。北京制造业调整一方面与全国调整趋势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主动疏解、瘦体强身的结果。制造业是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要素,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对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性,对城市的安全运行也至关重要,为支撑好我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高精尖产业体系,“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做强制造业,并保持一定比重。
一是实施新一轮“智造100”示范工程。“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发展智能化装备、建设智能化工厂、生产智能化的产品、延伸智能化服务这一主线,支持存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基本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支持企业建设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围绕智能手机、新一代显示、智能家居、无人化装备、高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品,打造10家左右世界级智能制造“灯塔工厂”;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延伸拓展价值链条,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二是积极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围绕智能制造、医药健康、产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潜力方向,以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作为抓手,加快推进集成电路先进制造产线、集成电路装备、创新药产业化、智能网联汽车新产能、科学仪器和传感器、氢能产业链等重大项目谋划布局建设,努力把科技势能转变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提高制造业对全市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支撑能力。三是创新政策措施聚拢产业发展支撑资源。目前我局高精尖产业资金已由征集式、评审式转变为普惠制,扩大了智能制造项目贷款贴息的支持范围,加大数字化赋能支持力度,并结合高精尖产业基金等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项目落地。同时我们将加强与银行机构合作持续做好产融对接,加强与保险机构合作加强对产品服务创新的服务保障,支持企业发展,支撑实现我市产业能级提升。
-
记者
香港《文汇报》记者:“十三五”期间,我们在搞活未来城方面有哪些亮点工作,给我们介绍一下。
-
嘉宾
金鑫: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也非常感谢大家对未来科学城的关心。
“十三五”期间,未来科学城围绕搞活这个关键词,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实质性的有节点性的工作。总结起来,在亮点方面大概有这么三件事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是未来城筑牢了丰富的空间承载。未来科学城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三城一区的主平台,处在三大科学城的连接点位置。按照科学+城和打造百年科学城的总体要求,北京市委市政府编制研究印发了《未来科学城规划》,空间范围从10平方公里扩展到170.6平方公里,面积扩容16倍,按照“两区一心”空间格局,以东西两区为主体承载区,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第二方面是未来科学城的创新要素更加齐备,创新生态逐步健全。过去未来城是以单一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要素,现在涵盖了高校院所高校,加上各类企业形成了多元的创新格局,增加了服务创新格局的公共平台,逐步形成了集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高校的创新生态。截止到目前,未来科学城累计集聚了以国家实验室为牵引的,包括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支撑技术创新的检验检测平台等各类在内的创新平台和公共平台150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
第三是未来科学城集聚技术创新的特色更加明显。未来科学城形成了以东区能源谷、西区生命谷和沙河高教园这“两谷一园”为主体的创新格局。其中,生命谷是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的主体承载区,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这些国家级研发平台的原创新药陆续这在个区域显现,已经成为全市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
东区的能源谷已经成为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先进能源细分领域核心承载区,集聚规模以上的能源领域176家,所从事的6个能源细分领域的20余项关键技术,是国家能源转型和北京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支撑。
沙河高教园的特点是集聚了6所部属高校,以高校的二级院校和一流学科整建制入驻为特点,提供未来科学城基础科学支撑技术创新的一个主阵地,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高地,集中打造了一批校城融合示范基地,科教融合格局基本形成。这是“十三五”时期的特点。
在“十四五”时期,未来科学城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的目标要求,也按照要建设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的一系列的指示要求,全力推进在能源领域,医药健康领域等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更好实现未来科学城的发展使命,让未来科学城真正走向未来,真正引领未来。谢谢大家。
-
记者
《中国科学报》记者: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建议里面提出北京要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请问市科委这方面有什么样的布局和考虑?谢谢。
-
嘉宾
杨仁全:按照市委市政府申博体育_bob电竞app-在线*官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战略部署,市科委将从五个方面,助力北京建成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一是牢牢把握“数据”这一核心要素,突破一批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数据“感、传、算、信、用”等环节的痛点和难点,加快突破智能传感、融合通信、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批数字经济支撑技术,实现数据高效、智能和安全可信地流通应用,夯实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
二是建设一批数字技术与经济融合创新平台,完善数字经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算力云平台建设,加速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科研创新进程;开展区块链“链工厂”平台建设,打造数字经济可信基础设施;搭建智能微系统平台,形成MEMS器件批量加工与封测能力;积极推动智能车联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提供平台支撑。
三是持续深化数字经济应用新场景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场景驱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为引领,实施应用场景建设“十百千工程”,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数字社会构建等方面,加快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新业态发展。
四是加快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数字化是未来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将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智慧能源等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五是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制度创新,保障北京数字经济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围绕数字经济的数据开放共享、交易流通和监管等环节,加快推动相关标准规范制定,积极探索在互联网医疗、无人驾驶道路测试、载人自动驾驶测试等领域开展“监管沙箱”试点,推动数字经济治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主持人
感谢杨仁全副主任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向我们介绍北京科技创新情况,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本场发布会的关注。希望大家能持续关注、报道北京市“回顾‘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