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田伟: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五年。进入新发展阶段,北京主动在战略前沿和尖端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和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8月11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今天的发布会,对发展规划进行发布和解读,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今天,我们邀请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姜广智先生,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经济师彭雪海先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管委会一级巡视员沈金坤先生,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剑华先生。下面,有请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姜广智副局长介绍《规划》的主要内容。
-
嘉宾
姜广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已于8月11日以市政府名义正式发布实施。今天,我重点就《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亮点等作简要解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竞相涌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等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要求"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在转变动力、创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必须担当起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主动在战略前沿和尖端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率先形成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产业方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蓝图,《规划》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遵循,推动产业"换核、强芯、赋智、融合",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力争到2025年,高精尖产业占GDP比重30%以上,培育形成4-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医药健康等为新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为我国提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更好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做出北京贡献。
一、《规划》延续一条主线
即面向全球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聚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加快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近年来,北京主动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变革、产业变革,深度对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北京的科技、人才密集优势,在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方面持续探索与实践。2017年底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针对5G、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机器人、超高清视频等细分方向出台了具体行动计划和方案,加快前沿新兴领域布局。
"十三五"时期,高精尖产业逐步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27.4%,较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特种机器人、创新药、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国内甚至全球领先地位,涌现出一大批行业标杆企业。
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强化信息、生物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创新引领,抢抓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聚焦十大高精尖产业中的重点领域或关键细分,提出构建"2441"新型产业体系,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即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做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做优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加快布局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双碳技术等一批未来产业。
从产业地位上看,上述这些方向有的是为当前经济增长提供硬支撑,有的是为未来发展积蓄新动能。从产业形态上看,体现了我市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和变换发展赛道机遇,培育跨界融合、协同共生的新业态;促进产业上下游贯通,构建研发、制造、服务等各环节联动迭代的新链条;强化数字化赋能,打造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新范式,是对十大高精尖产业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升华。
二、《规划》体现了"五个突出"
该《规划》是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规划,是一个体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规划,是一个强调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的规划,也是一个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
一是《规划》突出了高端智能绿色方向。保持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力,以更高、更优标准推动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业,促进产业节能减碳,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发展指标上,提出到2025年,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0万元/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均较2020年下降5%等目标。具体路径上,开展产业竞争力评估,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生产范式智能化、促进高端制造服务化、实现发展方式绿色化、推进产品服务品质化。
二是《规划》突出了创新引领数智赋能。提出全面对标全球产业创新前沿,着力发展引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强劲的行业,加快培育掌握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知识产权的全球顶尖企业,主动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前沿技术,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在创新体系方面,将释放三大科学城及国家科技设施建设形成的创新资源,以及近几年我市在人工智能、脑科学、新药研发等领域超前布局的重大科技设施平台的创新势能,促进产业链创新链高效协同。同时,我们统筹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标杆企业,实施一批标杆工程,构建基于数字化智能化驱动的竞争新优势。
三是《规划》突出了聚焦产业链发展新集群。在智能制造与装备、医药健康、产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绘制产业链图谱,找准并补强短板弱项,培育形成一批兼具规模体量与核心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能级再上新台阶。支持企业梯次成长跃升,加快构建以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单项冠军企业跟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梯次有序、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支持"链主"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带动产业链关键核心配套企业就近布局,形成若干具有"竹林效应"的产业集群。
四是《规划》突出了跨区域深度协同。《规划》提出推动区域特色化、差异化、联动化发展,构建"一区两带多组团"空间布局,即在经开区和顺义深入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在北部地区对接三大科学城创新资源,推动海淀、昌平、朝阳、顺义等区打造研发创新与信息产业带,南部地区依托经开区,推动丰台、大兴、房山等区打造先进智造产业带;建设通州网络信息安全、石景山虚拟现实、怀柔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延庆无人机、平谷智慧农业等多个产业组团。具体到各区层面,《规划》既明确了各区重点发展的2-3个产业方向,鼓励各区保持发展定力深耕细作,也支持丰台区和房山区在轨道交通领域、海淀区和昌平区在智能终端领域、丰台区和经开区、大兴区在航空航天领域、朝阳区和顺义区在智能制造与装备领域,开展跨区"研发+高端制造"的协同试点示范。同时,立足京津冀整体谋划重点产业链布局,以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协同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
五是《规划》突出了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既强调卡脖子技术和颠覆性领跑技术的自主攻关,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逐步提升国产化产品的配套比重;也强调开放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发挥"两区"建设政策叠加优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提质升级。包括高水平推动数字贸易示范区建设,增强北京在全球数字领域的先导性、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中日、中德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集聚一批国际化经营的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努力建成我国对日、对德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推动本市高精尖产品、技术和服务主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提升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加快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和制定。
三、《规划》提出了明确的推进路径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重点实施"八大工程"。一是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五个一"工程,按照每个集群"一本实施方案、一套政策措施、一支产业基金、一批重大项目、一组重点承载区域"的思路,再造2-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3家万亿级市值企业。二是产业"筑基"工程,制定并滚动实施高精尖产业"卡脖子"攻关清单,力争10个核心技术产品基本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需要。三是创新成果转化"接棒"工程,依照创新项目成熟度整合研发、转化、产业化、应用场景资源分段接力支持,引导"三城"重大创新成果在京落地。四是企业"登峰"工程,建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新增500家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10家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50家单项冠军企业和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能够进入国内互联网行业第一梯队的头部企业。五是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选择10个产业链开展强链补链示范,探索形成以"链主"企业为头雁引领、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紧密跟随的"产业雁阵"。六是"新智造100"工程,推进"十百千万"升级计划,打造10家产值过百亿的标杆性"智慧工厂",建设100个智能工厂,推动1000家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培育万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七是服务型制造领航工程,支持先进制造企业由产品设备生产商向智能化产品与服务提供商转型,新增1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0个示范平台和一批示范项目,创建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八是京津冀协同智造示范工程,实施10个京津冀协同智造重大示范项目,建设京津冀联通共享的工业互联网和工业云平台。
进入"十四五"以来,我市高精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先进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高位开局。今年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9%,两年平均增长17.1%,增速继续位列全国第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预计同比增长29%左右。重点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3.8%,快于全市平均增速,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80.5%。我们预期今年高精尖产业发展将取得"开门红",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以上,就是我对高精尖产业规划的介绍,最后再次感谢关心支持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媒体界、产业界的各位朋友,希望我们一起携手努力,共同推动实现"十四五"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蓝图!
-
主持人
谢谢姜广智副局长的发布。下面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金坤一级巡视员介绍"十四五"时期经开区规划的相关情况。
-
嘉宾
沈金坤: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及《"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设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我委制定了高精尖产业规划。目前,高精尖产业规划已完成了与市级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的深度对接、与经开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紧密衔接,确保专项规划具有前瞻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一、编制情况及总体思路
产业规划工作整体上围绕"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的发展要求,按照"破立创新、快速迭代、专业分工、紧密协同"的工作思路,先后调度课题组开展规划沟通、专题座谈十余轮,并组织课题组共同与企业代表、行业专家、两区八镇等相关部门座谈,吸收建议百余条。现已形成较为系统的规划成果。
"十四五"产业规划是开发区首次从国家高精尖产业自主可控发展站位推进的重要规划,产业治理模式首次从产业链调度向产业生态营造转变的创新规划。亦庄新城当前处于225平方公里城市再构重塑的关键阶段,有条件、有能力为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定制打造开放之城、创新之城。在总体思路上,围绕"担纲战略、创新破立、聚焦高端、集群倍增"的产业规划核心主线,将自上而下的国家战略支持和自下而上的创新要素聚集聚合起来,通过龙头带动、集群联动、平台推动、政策驱动的组合拳,持续输出"中国技术""中国体系""中国方案",实现产业集群"提级、提速、提质、提效"发展。在发展目标设定上,我们围绕"重点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点线面体的整体策略,提出到2025年,基本确立国际一流水平产业代际优势,累计新增投资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
二、《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时期,按照"4+2+1"产业发展格局,高精尖产业规划进一步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在体现国家使命、首都职责下,聚焦"生态引领、代际突破、开放融合、群体跃进"的发展思路,展示经开区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新担当和新作为。
一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先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四新",顺应新形势、适应新要求、明确新定位、提出新路径。点上聚焦突破,强化国家战略担当,以集成电路"双1+1工程"等新代际重大项目为带动,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卡脖子"环节精准发力突破,增强前沿代际储备。此外,以培育信创体系为主线,构建"企业集聚+平台赋能+应用驱动+群体突破"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引领、模式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地。面上整体升级,注重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下一代移动通讯、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产业形成多极支撑,带动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关键软件集群升级,打造数字经济的标杆区。通过推动信息产业提级发展,力争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形成集成电路、信创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推进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十四五"期间是全球汽车产业逻辑转换的关键时期,逐步由"整车-零部件"的单一链条组合向多元、多维、多链的产业生态转型。经开区汽车产业不仅要巩固高点、更要占领前端,需要依托智能网联汽车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注重发挥优势、补充短板,推进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并行发展,保持高端汽车产能稳步扩大。大力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无人驾驶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智能交通等接续产值,形成"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车联服务"的开放共享、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到2025年,产业集群总规模突破3200亿元,为我国新能源高端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是推进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跃迁发展。把握"融合""前沿""交叉"三个关键词,一是要在225平方公里基础上,推进医学、医疗、医养、医药、医械"五医融合"发展,为生物技术和大健康创造更加完备的创新生态;二是聚焦干细胞治疗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生物科技前沿,通过对标国家/北京高精尖产业生物医药规划,我们锁定了与三大科学紧密衔接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创新医疗三大领域,以赛诺菲新一代胰岛素等创新疫苗、体外诊断与检测试剂、抗体药物等重大项目为带动,促进代际领先发展;三是发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多元产业与生命健康交叉创新的网络优势,支持医学虚拟现实技术、医疗康复机器等交叉前沿项目发展。到2025年,突破1200亿元的产值目标。
四是推进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示范发展。聚焦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军民融合)产业,从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发力,培育"优势产品+标杆工厂"的亦庄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优势产品输出方面,以创新为驱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支撑,以机器人、智能化装备建设智能化工厂,衍生智能化高端产品,延伸智能化服务,形成智能化产业生态。标杆工厂建设方面,以(中法)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园、博世力士乐智能工厂等重大项目为带动,加快推动智能工厂和应用生态示范区建设,为经开区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到2025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
五是推进未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以"补短板、促协同、谱新章"为主线,主动切入颠覆性、前瞻性、融合性产业创新领域,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一是围绕产业安全、产业可控、产业自主,提升对新赛道的敏感性和判断力,积极培育模式领先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新能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融合发展,打造研用互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二是围绕"底层创新、融合创新、颠覆创新"三个层面,加强量子技术、纳米技术、超导技术等前沿成果的跟踪转化,持续拓展未来产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坚持"生态引领、代际突破、开放融合、群体跃进"的发展理念,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产业落地为支撑,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展示经开区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新担当和新作为。
-
主持人
谢谢北京经开区沈主任的介绍。下面请海淀区林剑华副区长,介绍"十四五"时期海淀区的相关情况。
-
嘉宾
林剑华: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按照发布会安排,我简要汇报海淀区"十四五"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高精尖产业总体情况
近年来,海淀区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深入聚焦建设中关村科学城,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聚焦大信息和大健康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精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2020年,全区十大高精尖领域营收2.65万亿元,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的八成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科技服务业的营收占全市同产业的比重均在50%以上。在全区8500亿的经济总量中,大信息产业占比40%,科技服务业达到18%,金融业占比12%。区域内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604家、独角兽企业48家、上市企业247家。
到2025年,高精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努力超过60%,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突破4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达2万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00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2%,独角兽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未来五年,海淀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力争培育1-2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五千亿级企业和3-5家千亿级企业,培育10家左右高成长、高价值数字经济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发展壮大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骨干型创新企业,打造1-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国际一流的高精尖产业集群。
二、高精尖产业发展思路
前面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列为全市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布局集成电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产业。我们将按照规划,充分发挥海淀资源资源禀赋,加强底层技术创新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集中力量巩固大信息产业发展优势。海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已占全市该产业总营收的77%,龙头带动效应非常明显。近年来,海淀区持续紧抓大信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智源研究院、微芯研究院、启元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智源计算与训练平台、区块链算力实验平台等平台建设,研发出"悟道2.0"、长安链等一批重大成果。培育了字节跳动、小米、百度、美团等一批领军型龙头企业,涌现出兆易创新、中科创达、第四范式等一批知名创新型企业;支持了国产芯片寒武纪思元、灵汐天机芯、龙芯,自主开源框架百度飞桨、旷视天元、一流Oneflow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落地了荣耀终端、红棉小冰、奇岱松、阿波罗智能技术等高精尖企业。
二是做强做优重点培育产业体系。,加强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顶层设计和规划,加快推动创新孵化平台和项目落地。推动国际氢能中心、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正式启动百放、巢生、联影等一批专业孵化平台。培育了科兴、纳通、腾盛博药等一批龙头创新型企业;围绕数字化仿真设计、数字医疗、氢燃料电池、前沿新材料等底层技术方向进行布局;落地了克诺尔、思灵机器人、华航唯实、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多个创新项目。
三是前瞻性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准确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瞄准"四个占先,四个突破",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光子芯片、卫星航天、变革性材料开发等领域,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形成新的产业梯队和增长点。持续推进量子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建设,打造"星谷"空天产业聚集区。对接卫星互联网领域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引入星网网络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等30余家创新型企业。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围绕上述产业发展,下一步海淀区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数字产业优势,不断提升创新能级,不断强化底层技术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数字经济作为抓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经济赋能海淀区高质量发展。今年5月我们还发布了《中关村科学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五个方面、15项重点任务。
未来海淀区将充分发挥"三区"政策叠加优势,深入落实今日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引进一批高精尖产业标志性项目,推动重大项目与空间资源精准匹配,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重组,发挥好动力源作用,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高能级发展,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
主持人
谢谢海淀区林剑华副区长的介绍。下面请各位媒体记者们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自己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
记者
新华社记者:"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纲要提出要精准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请问产业领域北京将如何统筹好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关系?谢谢。
-
嘉宾
彭雪海: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高精尖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面",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我们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2016-2020年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为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发展高精尖产业腾出了宝贵空间。高精尖产业的劳产率、单位要素产出量和研发创新能力都明显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单位能耗水耗和排放量显著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我们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将进一步降低对传统要素资源的依赖,本身就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举措,也是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内容,符合减量集约发展的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保持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力,一方面,优化调整存量,我们将从是否符合我市禁限目录和退出目录、是否达到环保排放要求、是否具备一定的智能制造能力等维度研究建立存量制造业企业评估机制,实施制造业企业疏解提质的动态管理,更精准地推进存量企业调整退出、绿色化转型和智能化提升,支持存量企业转型升级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优选高精尖增量,我们将全面对标全球产业创新前沿,着力发展引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强劲的行业,加快培育掌握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知识产权的全球顶尖企业,主动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前沿技术,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谢谢。
-
记者
《中国科技信息报》记者:按照规划,海淀区在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占了先机,并且在前沿理论和关键性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我想问一下,下一步海淀区将推进哪些更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
-
嘉宾
林剑华:未来,海淀区将进一步深化落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部署,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一是强化基础前沿研究和人才引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打造人才高地,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方面产出国际领先的突破性成果;二是支持企业加强底层技术创新布局。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支持企业围绕人工智能芯片、操作系统及基础软件、核心算法、创新平台等重点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三是推动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研发具有技术先进性、国际引领性的系列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和高精度生物智能模拟系统,超前部署通用人工智能,服务科研及产业发展;四是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深化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金融、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五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聚焦未来科技大厦、蓝润大厦等核心主题楼宇和重点片区,聚集高端创新要素,承接顶尖科学家成果落地转化;聚焦上地、软件园、东升周边,加速人工智能企业总部建设;围绕中关村壹号节点,延伸北清路沿线,聚集人工智能标杆企业,超前部署通用智能。
-
记者
中国交通广播记者: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三地在园区共建和项目对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想请问"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如何推动京津冀协同向纵深发展?谢谢。
-
嘉宾
彭雪海:京津冀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三个重点突破领域之一,也是推进"五子联动"的重要内容。在全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们联合河北、天津建机制搞对接抓共建,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聚焦一个核心、用好两类主体、打造三个圈层、加快三大产业突破,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围绕一个核心,即完善京津冀产业创新生态。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带动产业链关键核心配套企业就近布局,形成若干具有"竹林效应"的产业集群。
用好两类主体,即龙头企业和政府引导基金。鼓励龙头企业特别是市属国企到津冀地区投资强链补链项目,加强三地产业引导基金联投联动,支持龙头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京津冀产业协同项目的互认支持。
打造三个圈层。一是北京向外50公里左右,打造环京产研一体化圈层,加强与廊坊北三县等周边地区发展协作,吸引一批北京"摆不开、放不下、离不远"的产业链配套环节就近布局。深入推进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二是北京向外100公里到雄安、天津打造京津雄产业功能互补圈层。围绕疏解和承接,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两翼"联动、比翼齐飞。强化京津联动,唱好"双城记"。三是北京向外150公里左右,借助快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打造节点城市产业配套圈层。
率先突破三大产业。一是推动京津冀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以跨区域氢能货运示范专线为牵引,加快氢能在能源、工业、交通、民生等多领域示范应用,带动全产业链技术进步与产业规模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城市群。二是完善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的京津冀汽车产业生态圈,推动场景、政策、布局协同,提升区域内零部件配套能力,打造新能源、智能网联加高端汽车的"2+1"零部件供应新体系。三是建设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构建供需企业高效精准对接平台,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和标杆示范项目。此外,在生物医药、都市产业等领域将继续完善三地已构建的协作生态,探索分布制造、协同制造等新模式。
谢谢。
-
记者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我们看到《规划》中提到市委对经开区有"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的发展要求,请问经开区下一步有哪些主要的谋划和工作安排?谢谢。
-
嘉宾
沈金坤: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四大主导产业,聚焦"生态引领、代际突破、开放融合、群体跃进"的发展思路,展示经开区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新担当和新作为。
以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为例,经开区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疫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肿瘤靶向药、高端医疗器械和人工智能大健康等国家规划的重点领域。
正在推进的重大项目有艾美疫苗、恒瑞北方总部、福贝创新药物、永泰生物等,涵盖了创新药物、新型疫苗、细胞制剂等高精尖领域。
为推进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生物制药领域,拟集中突破和引进大规模、高表达抗体生产技术,抗体偶联药物、双功能抗体等新型抗体制备技术,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制备技术等,巩固现有疫苗产业优势,布局新型疫苗开发。
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结合3D打印技术、新材料技术的植/介入医疗器械。
在医药创新服务领域,布局CRO、CDMO、临床研究型医院等公共服务平台。
未来将继续优化产业资源,根据产业链梳理薄弱环节,对标国际国内头部企业,推动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落户经开区。同时,在亦庄新城内,规划集中连片约1500亩工业用地用于支撑产业发展,打造新型制剂、新型抗体、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高端植入介入产品等高端制造新片区。
谢谢。
-
主持人
谢谢沈主任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各位领导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向大家发布并解读《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情况,同时也希望各位记者朋友继续对首都的高精尖产业发展给予关注和报道。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