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属于北京民间泥彩塑项目之一,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文化产物,原为中秋节期间的节令风物,产生于明朝晚期,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60岁的张忠强,出身技艺世家,自幼心灵手巧,是老北京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作为北京为数不多制作兔儿爷的手艺人之一,他还是大栅栏社区的非遗民俗顾问。
张忠强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手艺人,他从小就会用黏土捏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慢慢的他捏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并将他引上了泥彩塑之路。
2016年,在朋友引荐下,张忠强结识了泥彩塑大师双起翔之子双彦,并拜其为师,正式成为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
过去,在老北京传统节日里,八月十五有请兔爷供奉的习俗。“兔儿爷”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现在兔儿爷已成为北京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融入了百姓生活的日常,艺术形式也丰富了许多。传统的兔儿爷大多表情威严,如今的兔儿爷萌动了可爱了。
兔儿爷变成人们过年逛庙会、逛文创店时喜欢选购的伴手礼,寄托着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意愿,兔儿爷由此成了老北京的一个文化符号。
张忠强介绍,为了做好一尊兔儿爷,他需要提前几个月做准备。打坯、合模、起模、沾水、刷边、修饰、压光、扎耳朵到晾晒、彩绘等十几道工序过后,才能呈现出一尊可爱灵气的兔儿爷。
“整个制作过程开脸最重要,开脸中眼睛最重要。”张忠强介绍,体现“兔儿爷”韵味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彩绘让“兔儿爷”的眉目间传神,彩绘最难的部分则是为兔儿爷画火焰眉和眼睛,好的兔儿爷,眼睛是会说话且有生命力的。
张忠强在坚持以原汁原味的手法传承技艺的同时,一直在款式上进行创新,不仅将传统文化融入兔儿爷的设计中,也将社会上的新文化、新元素融入其中。
在与传统文化结合方面,他先后设计出北京中轴线系列、北京风情系列、北京老字号系列,以及与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北京二十四城门结合等一系列富有内涵的兔儿爷作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为了让兔儿爷在当下的时代找到长久的生命力,焕发更加蓬勃的光彩,张忠强还积极参与文化传播,走入校园、社区教授兔儿爷技艺,通过各种媒体或公共平台介绍兔儿爷文化,推出普及读物《一起玩泥彩塑》,去多个国家和地区做文化交流等。
“我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喜欢非遗产品,所以,坚守是我的信念,坚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张忠强说。
为了缓解缺少传承人的现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张忠强招募了十几位志愿者学习“兔儿爷”制作。未来,他还想办一个“兔儿爷”博物馆,让人们体验兔儿爷制作,将“兔儿爷”文化传承下去。
张忠强说:“兔儿爷是我打小儿的梦想,现在我最大的愿望是建一座老北京兔儿爷博物馆,让更多的人通过兔儿爷了解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让外国人通过兔儿爷了解中国。”
“我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喜欢非遗产品,所以,坚守是我的信念,坚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张忠强说。
张忠强始终坚信,“兔儿爷”的民俗价值远远高于它的外观价值。兔儿爷所承载的不只是人们对幸福生活、吉祥好运的祈愿,也是绵延深厚的京味儿文化。一座城,一门手艺,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