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迎春报春,地坛龙潭庙会热闹红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味十足,新春大集非遗技艺炫风采……这个春节,“故宫以东”过大年百余项群众文化活动汇聚,古都风韵、中轴风采、文化潮流交织辉映,奏响“京”彩新春的交响曲。
来东城,总有一款适合你。
东城的年味,是情怀是记忆,是烟火气里的欢声笑语,是古今交汇的“最地道”。
地坛龙潭庙会,“中国年”“北京味”里寻年趣,浓郁的京腔古调,喧腾的鼓声锣鸣,红红火火的热烈氛围将蒸腾而上。庙会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春节的独有情怀,剪不断是乡愁,满眼皆是年的热闹和记忆。
民俗庆春,非遗里年味更浓。新春游乐会,民间技艺体验打造沉浸式非遗长廊。立春文化节,寻春、迎春、打春、咬春、闹春,传承已久的仪式感增添春的生机。非遗游园、非遗市集、非遗展览等一系列“春节里的非遗”主题活动,不仅丰富节日的文化内涵,更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徜徉东城的大街小巷,千门灯火夜似昼,烟火气十足将让这里热闹非凡。簋街的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感,金街过大年用“国际+时尚”引领消费新场景,漫步隆福寺感受新锐艺术家的魅力,逛逛崇文喜市,感受崇文门菜市场的烟火。老字号云集、国潮味十足,文旅产品层出不穷,在东城,总能收获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文化遗产历久弥新,文化理念繁荣共生,文化业态生机盎然,文化的甘露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为文化之舟提供了坚实的港湾。
东城的年味,是传承是期盼,是美好祈愿里的幸福憧憬,是礼乐交融的“最京味”。
中轴北始,一年的祈盼总是从击鼓鸣钟开始。2025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新年,当108声钟声从钟鼓楼传遍京华大地,钟鼓迎春的热烈氛围也逐渐弥漫。中轴报春,赋予文化年更多意义。钟鼓之声也代表着人们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福。
“梨园文化”在东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地域资源,前门会馆群落,余音绕梁;吉祥大戏院,京腔京韵不绝于耳。国粹迎春、京剧快闪、巡游表演,戏曲已成为东城文化艺术与展示的创新平台。连连好戏将传颂浓浓京味情,璀璨闪耀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舞台中央。
东城的文化沃土,滋养多少文化新空间、文化新演绎、文化新传承。“老、中、青”三代传承的钟鼓楼相声会,不绝于耳的叫好声此起彼伏。散落在胡同肌理的文化新空间,将文化体验方式浸润居民日常生活。传统演艺场所更是不负众望,在北京人艺、保利剧院等剧场,经典话剧、传统评书、综艺演出、音乐会、歌舞剧,在人们心间播撒情感共鸣的种子。这个春节,东城携手辖区诸多文化机构,特别推出“金蛇献瑞”新春文化消费券,串联起辖区内更多优质、多元新春文化消费场景,将文化供给与文化惠民结合,线上线下丰富群众文化消费体验。
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创作繁花似锦,文艺精品层出不穷,文化的潜能深深根植于东城大地,洋溢着鲜明的东城特色、时代气息与地域风采。
东城的年味,是创新是底蕴,是深入参与的引人入胜,是数实交织的“最新潮”。
文化创新改革的步伐在东城稳健而深入,文化服务的多元成果润物无声。新春联欢会将以“云联欢”的形式,呈现另一番文化盛宴。文化名人齐聚线上,向远方未归的你、向在岗位上值守的你,送上最温暖的祝福。“记忆里的年味”“我的年货清单”等云端贺春,联动线上线下,为年味的悠远绵延提供了新路径。
年味不只有人间烟火,还有诗和远方。在书香里品味年味在东城成为一道文化新景观,实体书店将开展一系列新春活动,图书馆里过大年更是为新春增添“文化年货”,“书香之城”向下扎根,为东城增添坚实文化底蕴。
博物馆里沉浸式过年,年味有了新表达。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等纷纷推陈出新,古今中外的展览、数字展厅、讲座研学等“文博套餐”精心烹制,博物馆立足馆藏资源守正创新,有滋有味的新年,是对话文明、聆听历史,是熏陶启迪、精神滋养,是深入参与的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文化创新涌动不息,文化赋能多元便捷,文化普及人人共享,文化新质生产力熠熠生辉,开辟文化发展新航道,推动文化资源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绽放异彩。
中国年,以其久远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凝结着中国人对除旧布新、纳福迎祥的美好希冀。东城的文化年,以一系列文化精粹的供给,为新时代的春节注入新的内涵。
文化活动的引人入胜,不仅在于形式的多样与内容的丰富,更在于传递的那份温暖与希望。在热闹与欢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归属感与幸福感,总有一款触动你,等待着你去发现、去体验、去热爱。
红红火火的节庆,是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的共鸣,开拓富足不竭的精神养分,激发向善向好的内生动力,展现文化自信的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