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防空基础性工作的重要阵地。“十三五”以来,北京市人防系统紧紧围绕加强首都人民防空核心能力建设,持续推进社区人防建设工作,不断提升社区人民防空建设能力和治理水平,完成1900多个社区人防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大型社区人防建设全覆盖,“进得去、留得住、看得见、用得好”的目标如期实现,为首都市民开辟出一方服务生活的多彩空间,打造出一道保护生命的护民之盾。
京城地下别有洞天——公益化利用改造让人防工程换新颜
三九时节的北京,天寒地冻。每一名经过昌平区天龙苑社区邮政生活驿站的“快递小哥”,都能在这里免费喝上一杯热茶,这样的情景让人感动;前来驿站领取包裹的居民,可以顺便在驿站采购日常生活用品,这样的便利让居民开心。昌平区龙泽苑社区利用1000余平米地下人防工程改造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暖意融融,有跳扇子舞的大妈,有打乒乓球的大爷,有学古筝的小朋友。
市人大代表、龙泽苑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伊然介绍说,“将社区人防工程转化为社区服务设施,即丰富了社区工作的内涵,也拓展了社区工作的外延,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人防工程被改造成公共文化设施和休闲空间,功能多样、冬暖夏凉,成为老少皆宜的好去处,居民的幸福指数“噌噌”往上涨。
像昌平区天龙苑、龙泽苑社区一样,朝阳区甘露园南里二社区也把“最斑驳的一道墙变成了最美丽的风景线”。2018年1月,李秀芬调任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时遇到了诸多棘手问题,甘二社区是个老旧小区,社区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居民盼宜居、要宜居的愿望强烈。她依托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又逢朝阳区人防办主动作为,把社区人防建设工作重心放在优化功能、提升服务、促进治理、改善民生上。将7处人防工程口部房周边临时建筑彻底拆除,内部清空,建成了微型消防应急站、防灾减灾服务站、便捷综合服务中心、便民执法站以及70余米长的人防文化长廊,为社区居民提供了20余种便民服务项目,完善了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社区面貌焕然一新,有效满足了便民需求。社区党委书记李秀芬还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百名社工人物”。
这些事例,只是社区人防建设的缩影,人防工程一经公益化改造利用,便让成百上千的社区焕发生机: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利用人防工程,建成全市首家社区博物馆;西城区月坛雅集传艺荟集中数百件非遗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青少年传习基地”;丰台区方庄民间艺术馆,建筑面积将近500平方米,设有书画、布艺、剪纸、环保等10个工作室,10余位民间工艺大师在此传道授业;大兴区永华南里社区邻里文化展览馆,集中展示邻里文化的影像资料、书画作品和社区榜样的风采,成为居民自我教育、提高素养的生动课堂。
市人防办党组书记、主任刘宝杰说,人民防空是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人防工程始终应坚持公益便民使用方向,优先解决民生和服务配套问题,引导人防工程在社区配套、居家养老服务等方面的开发利用。
方向定基调明。十三五”以来,市人防办每年从完成整治的人防工程中精选数百处,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单位,用于补充因地上空间不足而出现的社区功能空白,市民健身、学习、休闲、娱乐和仓储物资的空间因此逐年增加。目前,全市提供便民服务的人防工程达4748处,除了用于地下车库的3052处40余万个车位,剩余的1600多处也都保持公益便民的性质不变,有效解决地上活动空间资源不足等问题,助力社区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使群众安全获得感不断增强。
小喇叭派上大用场——标准化配置让人防器材能应急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社区疫情防控十万火急!丰台区珠江紫台社区居委会主任吕秋玲抄起应急亭里的小喇叭,就向居民广播起来。
“社区的居民楼不高,小喇叭的声音都能传到大家伙儿的耳朵里。”吕秋玲说,疫情期间,社区应急亭里的小喇叭、应急指挥棒、警戒带等应了急,应急包里的碘伏消毒棉棒、多功能手摇手电等物品也让居民如获至宝。
“早在防疫之前,社区应急亭就受到居民青睐。”朝阳区人防办法宣科科长毛丽珠讲了一件事:2018年3月,朝外街道吉庆里社区一居民楼发生火灾,物业人员迅速从应急亭中取出防毒面具、消防斧等物资展开救援,使火势很快得到控制,减轻了火灾造成的损失。
应急亭里的物资不仅能够帮助救火,而且可以帮助防涝。“雨衣、雨鞋、应急指挥棒、手电筒这些东西,正是小区夏季防汛所必须的。”大兴区人大代表、永华南里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赵秀娥告诉笔者,一些居民还把应急包作为居家旅行的必备品,里边的碘酒、纱布、创可贴、水袋、逃生绳等物品,可在发生意外时派上用场。
北京人防浩天志愿者救援队队长于志京说,他们把配发的应急包当作平时训练的器材,2019年2月,在门头沟区灵山救援,用急救保温毯成功将一名游客抬下山,水袋、求生口哨也在户外救援中也发挥了作用。
“社区人防建设,要有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东西。”“十三五”期间,人防部门向全市1900个社区发放应急包15000个;在620个社区显著位置安装人防应急亭900台,每个亭内配备警报、逃生、应急抢险等器材19种54件,并采取社会化运维方式,委托第三方进行常态维护、及时补充更换。2020年疫情期间,依托应急亭,运维单位配合政府部门迅速启动防疫宣传,自筹资金制作发布1650张防疫公益画面;先后6次高价购买医用口罩、酒精喷雾剂、酒精棉片等防疫物资,在安装应急亭的社区进行发放,力所能及改善社区防疫条件。
“应急亭和应急包内配置什么器材、器材什么型号,都是有标准的。”参与筹划社区人防建设工作的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博士后王建飞告诉笔者,为了让配发的器材战时管用、平时能用,人防部门广泛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在全市范围内统一了应急亭、应急包的配备标准,防止和避免了好看不中用的问题。
“手中有家伙什,遇到险情不慌张。”王建飞介绍说,受人防部门配发器材的启示,不少社区也想方设法购置、收集应急器材,全市60多个社区建起应急器材库,居民防灾救灾不会再赤手空拳了。
疏散标识成标配——常态化宣传让“国之大事”深入人心
细心的市民发现,这几年北京社区普遍添设了人员疏散掩蔽标志和路线图:醒目的符号、简单的构图、动漫的形象,标示出人员疏散的路线、掩蔽工程的轮廓。据统计,目前共有4.7万块人员疏散路线图和掩蔽标志挺立在各个社区显著位置,其中海淀区所有社区都设置了人防疏散掩蔽标志和疏散平面图,标识俨然成为社区的标配。设置疏散标识,提升社区疏散应急能力,是“社区人防建设”的落脚点,不仅仅是居民紧急避险的导向牌,还是防空防灾知识的“宣传牌”。
市人防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春亭介绍说,人防知识和技能应当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社区人防建设工作中,我们把普及防空防灾知识和技能作为“第一战役”来打。
“第一战役”实施过程中也有被居民误解的事,引发人防部门的深思:海淀区某社区开展日常人防宣传时,引来居民和网民猜测:社区冷不丁搞FKC宣传,保不齐有行动吧?人防部门一边做好解释和引导工作,一边调整工作思路,将宣传教育由首要环节延伸至全过程:只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居民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才能深入人心。海淀区人防办主任王京立说,海淀区社区人防建设已全覆盖,对已完成人防建设的社区,每年按照一万元的标准,安排财政经费,用于开展社区人防宣传活动,实现了“政府主导、社区覆盖、群众参与”的新格局。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人民防空知识润物细无声。“十三五”以来,市人防系统紧紧围绕人民防空重要时间节点这条主线,创新形式和内容,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将防空防灾知识在社区中为民播撒。
——结合国际民防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民国防教育日、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日等时机,组织社区居民辨识疏散掩蔽标识、开展“安全家庭”亲子游戏、练习应急避险技能、观看自编自演节目,开展全市防空警报试鸣宣传活动。连续五年在五环路以外试鸣防空警报,发出唤醒首都人民群众国防观念和防空防灾意识的最强音。2020年4月4日,全市范围鸣响防空警报,深切哀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平安生活”讲师团,共在社区开展人防宣教和疏散演练活动800余场次,线上线下直接受众约150万人次,培训社区人防专(兼)职干部和志愿者3000余名。
——人防志愿者充分发挥在公益保障、宣传教育、户外救援中的服务作用,在社区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了人防专业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
在开展社区人防建设工作中,人防部门越来越深切地感到:社区宣教既要搞好常识的“灌注”,又要引导居民“关注”。平日里青年人外出上班,怎么“灌注”都难以覆盖社区全员,而只要让他们“关注”了,就会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主动了解人防知识,为让大家“关注”人防,人防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充分发挥宣教基地在社区的优势,60处宣教场所定期向居民开放,在社区安装1100块固定宣传栏和利用2000余块室外LED显示屏,普及人防知识和技能。
通过开展网上有奖问答、招募“安全家庭”等活动,向社区居民推送“北京人防”以及各区人防部门创办的微信公众号,不断提高人民防空的“关注度”。
大兴区人防办副主任张书龄介绍,大兴区人防办借助区信息化平台研制一款集设施采集、报修、宣教、管理于一体的人防设施管理系统,在每个人防设施贴上专属二维码,居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报修界面,按照提示填写报修信息且拍照后提交即可,后台审核报修单正确无误后交维修商进行处理。此外,系统还设置了“学习园地”板块,研制了四款动画,涵盖了人防基础知识、人员疏散掩蔽知识、人防工程知识等内容。社区居民线下反馈问题,线上操作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最大限度提高管理效率,即解决了安装在社区内人防设施的后期运维,又达到了宣传人防的作用。
警报声中齐上阵——实战化演练让各路人马“拧成一股绳”
“人员疏散掩蔽演练年年搞,参加演练人员一年比一年多。”西城区新华里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王克功介绍说,如今,社区疏散演练已经形成了社区居民、物业人员、志愿者队伍联合上阵的局面。
国家人防办原通信指挥处处长陈乾认为,社区人防建设的核心使命是,一旦空袭来临,社区居民能够迅速进入掩蔽工程,并具备与之相适应的避险技能,要想战时从容疏散,平时就要积极演练。围绕这一核心使命,北京人防系统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指导社区开展人员疏散掩蔽演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社区疏散掩蔽演练不设观摩席位,人人都是参与者。物业人员可能不在小区住,但小区的演练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演练前,他们打扫人防工程内的卫生;演练中,打开风机保持内外空气畅通;演练结束后,检查、维护工程防护设备,使其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
在演练队伍中,一批身穿红马甲的人员引人注目,他们就是人防志愿者。西城区人防办宣教中心主任李秋梅介绍说,近年来,每个社区都组建了10至20人的志愿者队伍,平时他们是人防工作的宣传员,疏散演练活动中,他们是引导员、通信员、安全员,是社区人防建设的主力军。新华里社区的人防志愿者是一群无线电爱好者,人员疏散时他们运用手持电台提供通信保障,弥补了街道与社区直接通信的空白,打通了街道和社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在应急抢险、防汛、疫情防控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朝阳区人防办在社区成立了3支党员人防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在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基层党建、党员下沉社区,强化基层党员人防力量的搭建;通过人防技能的培训,使社区党员具备人防应急组织能力,承担起临战协助政府组织平战转换、应急疏散等工作任务。
每一名人防志愿者,犹如一粒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北京志愿服务行动蓬勃兴起,市人防办因势利导,积极动员志愿服务团队为人民防空贡献力量。目前,全市人防志愿者1.2万人,涌现出人防浩天志愿者救援队、大兴人防蓝天救援队、房山人防救援团等多支优秀志愿队伍,在助力北京人防社区建设工作中常常出现他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