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从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入园率从2012年的64.5%提高到2023年底的91.1%;基础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60%以上,进入普及化阶段。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结构、人口结构都在发生变化。”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为了更有效地让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等。
小学在学规模2023年已达峰
据介绍,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全国2895个县域已经完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人民群众“有学上”基本问题得到解决。
根据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判断,学前教育学龄人口在持续减少,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初中学龄人口仍在持续增加。
为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学前教育方面,将稳步增加公办资源供给,优化教师队伍配置,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方面,将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地区学位供给,促进学校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以教育数字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双减”政策已实施3年多,效果如何?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给出答案:实现了“双降双升”。
具体来看,第一个“降”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度下降,大规模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趋势基本得到遏制。第二个“降”是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下降;第一个“升”是全国20多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双减”前的50%左右提升到目前的90%以上。第二个“升”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谈到高中阶段教育,王光彦表示,要适当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引导支持地方统筹优化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在教育基础薄弱县、人口集中流入地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学校,办好综合高中,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据悉,职业教育每年培养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近年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全国总工会最近4年评选出的4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有32位毕业于职业院校。2022年评选出的30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中,有18位毕业于职业院校。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职业院校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下一步,教育部将重点推进职普融通、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办学能力和培养质量。将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内容与形式,优化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衔接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选择路径。
动态调整本科学科专业
高等教育,发挥着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据介绍,新时代以来,高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了1亿多名毕业生,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超过7成、科技进步奖近5成来自于高校。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本硕博)中80%是本科生。根据预测,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在2032年之前将持续增加。王光彦表示,未来要通过现有高校改扩建挖潜扩容和新设置高校等多种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
教育部还将动态调整本科学科专业,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布局新兴专业,扩大国家急需紧缺专业布点。同时,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将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