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将实现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控。《北京市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管理办法》已于近日印发。其中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严格的管控,原则上禁止城镇化和工业化活动,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的各类开发活动。优先推动位于规划绿地和生态廊道上现状低效建设用地、集体产业用地腾退,鼓励向集中建设区内布局。
实现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制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管理办法》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生态控制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实现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制。
根据此前公布的《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本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429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6.1%,包含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和重要河流湿地4种类型。
此次《管理办法》明确,生态控制区以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范围为基础。生态控制区内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的产业,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严控新占用非建设用地。此外,还将加强生态控制区各类生态资源要素的整体保护和监管,开展整体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
对于生态控制区内的现状村庄,将逐步引导影响生态保护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搬迁;对于保留村庄,将编制村庄规划,制定生态保护策略,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加强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分散低效建设用地将腾退减量
限制建设区主要包含部分平原地区村庄、分散性城镇建设用地、特交水用地、农用地等。在限制建设区内,将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有序推动农村城市化、城乡结合部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减量腾退还绿,加强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实现开发强度和建筑规模双降、绿色空间比例提升。
《管理办法》提出,对限制建设区内的现状建设,将在进行评估后制定分类处置方案。引导现状分散、低效的建设用地实施腾退减量,特别是优先推动位于规划绿地和生态廊道上现状低效建设用地、集体产业用地腾退,鼓励向集中建设区内布局。
第一道、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在三环到六环之间,是城乡结合部主要分布区。截至2018年9月,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已建成公园81个,总面积7.68万亩。随着朝阳区黑庄户、朝阳区崔各庄等五处郊野森林公园启动建设,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绿色项链”也在不断扩大。按照《管理办法》,在第一道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将继续鼓励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等的建设,充分发挥绿色空间的生态和休闲服务功能。
结合城市体检进行动态维护
《管理办法》明确,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一经划定,在规划周期内原则上不得进行调整。同时,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可结合城市体检评估,根据建设实施情况,由市规划自然资源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组织进行动态维护。
具体来看,结合五年期评估,对于按照规划实施的城市集中连片建设地区,将增补到集中建设区。结合年度城市体检和五年期评估,相关部门将及时对生态资源进行更新,并动态增补到生态控制区。
已实施的林地、绿地等经市园林绿化部门核查验收、达到一定规模和质量要求后,动态增补到生态控制区;新批准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动态增补到生态控制区。
在生态控制区和限制建设区范围内,尤其是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法定保护空间进行违法建设的;造成山体、水体、林地、农田、绿地等生态要素破坏的;擅自调整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擅自批准建设的行为,将被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