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体育_bob电竞app-在线*官网

图片
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策解读

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正式印发

日期:2022-06-03 22:30    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分享:
打印
字号: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国家战略,也是破解首都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日前已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

  规划立足超大城市的现实生态问题和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从“共轭生态”视角出发,以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互馈关系为切入点,探索高密度城市化地区生态修复的新模式。规划紧扣“修复什么-修复哪里-怎么修复-如何实施”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本逻辑,建立整体规划框架和关键技术体系。基于问题、瞄准目标、面向实施,系统谋划全市生态修复的总体布局、重大工程与重点任务,切实推进规划落实落地。

  一、客观评价与主观感知相校验,整体把脉、系统诊断,绘制全市生态修复一张图,以量化研究支撑精准靶向修复。

  整合多源数据和多重方法,建立综合诊断体系,客观解析首都生态系统特征与规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梳理各利益相关者的修复需求和利益诉求。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研判首都突出生态问题及风险。

  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和城市功能定位,划定覆盖全域的生态修复分区,包含3大空间,5类主导功能和18个生态修复分区。将历史演进、现状评估和未来风险研判相联动,单一要素分析与综合系统评估相补充,全面诊断生态系统受损、退化和破坏程度及修复潜力,绘制全市生态修复一张图,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和整治的重点地区,进一步明确3种修复方式,9种修复类型和修复优先序。

  二、显性修复与隐性修复相统一,基于规划与治理的互馈机制,制定多目标协同的系统修复方案。

  强化系统思维,综合考虑显性生态问题区域以及隐性的冲突胁迫区域,将“治顽疾”和“治未病”双管齐下。构建环首都-市域-平原区-中心城多尺度镶嵌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实现点、线、面、网立体式修复的叠加效益。强化“流”的疏通和“链”的修复,打通通风廊道、生物廊道等关键廊道,建立完整的食物链,破难点、疏堵点、治痛点,推动解决生态安全“卡脖子”问题。建立“格局引领-过程耦合-分区集成”的系统化修复路径,将保护与修复要素在修复分区内进行空间集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

  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面向生态、宜居、健康、韧性等多元需求,将自然引入城市,破解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填补游憩服务盲区,提升滨水空间品质,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增效。立足减量发展,将拆违腾地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针灸式“微更新”,缝合城市受损生态肌理,促进绿韵红脉有机融合。

  三、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

  在保护好建设好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探索“从资源到资产、从资产再到资本”的全链条式生态产品转化路径。通过“生态+”治理、利用型修复等方式,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修复。利用区域互补、供需差异,推动生态涵养区和集中建设区错位发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外溢,实现从投入到投资、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四、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施相贯通,在落实落细与见行见效上双向发力,破解统筹实施难题。

  一方面,统筹部署重大修复工程、18个修复分区的重点任务,并细化分解为具体行动计划,压实主体责任,明晰修复时序,为规划实施提供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另一方面,建立北京市生态修复工作联席机制和统筹实施机制。以政策机制创新为保障,强化数据、政策、资金、项目、时序的统筹,形成生态治理合力。推动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评估与动态反馈机制,并纳入北京城市体检评估当中,推进规划的闭环管理和修复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